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安徽安庆、新疆福海的人民法庭用“六尺巷调解法”“冬不拉调解法”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报告中明确提到了饱含“桐城元素”的“六尺巷调解法”。
成功化解两家的矛盾,使得张、吴两家能够和睦相处,桐城六尺巷文化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流传和变迁后,至今已成为和谐包容、谦和礼让的象征。近年来,桐城法院充分领悟“枫桥经验”思想精髓,赓续“马锡五审判方式”历史传承,将六尺巷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六尺巷调解法”,并将其贯穿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体现在立案、审判、执行各个流程,已经形成生动司法实践,被包括法院在内的诸多部门所关注和运用。2022年,该院“六尺巷文化融合工程”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构建多元解纷新机制”获评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桐城市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六尺巷调解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要求全力钝化矛盾消弭纷争,是一种既经济又快捷的纠纷解决方式;要求在法治原则下开展调解工作,不仅能够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利益的实现,又能避免原被告矛盾的激化;既体现了公平正义,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强化了社会伦理和温情,是行之有效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以文育人、启智润心,让“六尺巷调解法”成为诉源治理“主题曲”。该院六个人民法庭均已设立法官工作室或巡回审判工作站,并将巡回审判与送法下乡相结合,深入基层实践“六尺巷调解法”;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就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开展诉源治理、访源治理联调联动,积极主动协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组建速裁团队于2022年3月进驻桐城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非诉讼调解引导到诉讼立案、速裁快审的“一站式”办理,着力打造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和践行“六尺巷调解法”的窗口。2022年,一审民事、行政新收案件数下降15.63%,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让“六尺巷调解法”成为多元解纷“协奏曲”。注重诉前调解前置点,对合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件,灵活运用“六尺巷调解法”找准调解切入点,积极开展登门调解,既解“法结”又结“心结”。凸显案件诉调对接线,加强各人民法庭与特邀调解组织的有效衔接,促进案件双向引导、双向分流。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全面贯通市镇村三级解纷网络,拓展联片调解网格全覆盖。2022年,该院“三进”平台委托化解案件357件,成功化解281件,化解率79%。拓宽判后答疑衔接面,以“政法干警进网格”为抓手,加快构建多元纠纷调处、判后答疑回访工作机制,精细化开展释法明理工作,将“六尺巷调解法”贯彻落实到判后答疑、暖心回访全过程,先后开展各类民商事案件判后答疑、回访计746人次,群众满意率达100%。
绵延传承、赓续未来,让“六尺巷调解法”成为便民利企“进行曲”。科学构建便民诉服机制,诉调对接中心和人民法庭已能集立案登记、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多功能于一体,全面打造“一站式”通办平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矛盾,着力破解基层群众打官司耗时费力问题。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以“双提升”工作为载体,健全完善“网格+警格”机制,持续开展带案下访,将国法、天理、人情融为一体,释法、明理、讲情贯穿于始终。法官们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现场“把脉会诊”,运用“六尺巷调解法”中的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有效化解涉企涉农、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各类矛盾纠纷160余起,防止问题上行。
桐城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六尺巷调解法”定分止争功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正当其时。该院表示,将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六尺巷调解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备更强的生命力,焕发全新生机。(陈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