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砀山新闻
关帝庙镇:庭院经济“有搞头” 农民致富“有盼头”
来源:关宣 2023-04-06 15:14:43 责编:何雪峰 方欢 喻寒松 谷京荣

一大早,砀山县关帝庙镇薛楼村的李志波来到合作社菌棚,查看菌子情况。“再过个把星期,新一茬羊肚菌就出来了。”李志波开心地说,他前几年在薛楼村科技特派员的推广下,在自己家里试着种植羊肚菌,现在年收入已达20万元。

近年来,砀山县关帝庙镇持续推进“庭院经济”,在庭院联合、科技赋能、绿色生产等方面下足功夫,为“小庭院”走向“大产业”做足准备,让“庭院经济”在发展上有了更多“搞头”,让农民在致富路上有更多“盼头”。

单打独斗到小院联盟

“单打独斗的小庭院实力薄弱,我们志同道合的农户在一起组了一个‘小庭院联盟’,在生产过程时销售和加工也能同步进行。”李志波看着合作社门牌说道。关帝庙镇根据农户的意愿和庭院作物,分类鼓励建立合作社,形成“产销联盟”和“规模经济”,促使村内的小庭院形成“片区产业”,合力巩固“支柱产业”,让合作社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生产分工进一步专业,产销过程也进一步流畅。

在薛楼村党总支的建议下,李志波联合13位村民成立了砀山菇香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根据成员实际情况,分工运营,2022年合作社营销额高达210万元。合作社运营过程中还在“一亩田”APP上注册电商进行网络销售,目前在该电商平台上已经有2.4万访客量,成交量也是月月递增。

菇香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只是关帝庙镇“庭院”到“联盟”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庭院合作社还有很多,阚寨村的樊三姐梨膏糖合作社、黄屯村的澳源养殖合作社、毛庄寨村的坤茂荷叶茶作坊等等,这种以小聚大的“庭院经济”趋势,撑起了大产业的发展。

致富小院变科技小院

“小庭院要想变成大产业,科学指导必不可少,尤其是技术培训、机构联系、科技指引等等。”关帝庙镇科技特派员小唐掰着手指头讲道。关帝庙镇在发展“庭院经济”的过程中一直在“科技赋能”上做文章,针对缺技术、缺管理、缺经验等普遍性问题,邀请相应专家进行指导,开展相应培训,同时把发生的一些特殊性问题总结汇总,在“干群夜话”“老年大学”等活动中向村民讲解分享。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关帝庙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对接,进行技术指导、设备升级。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李志波在羊肚菌大棚中,利用“一棚多用”“林下经济”等稻菌连作的栽培方式,不仅可以确保羊肚菌的茁壮成长,还可以连种多种菌种,实现一土地多收成。同时,在菌种培养物上使用秸秆、稻谷等农产品剩余品,实现综合利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日常农作物利益扩大化,这样又是一笔收入。

李志波的羊肚菌不仅销售给经销商,科研机构也闻“菌”而来,目前,安徽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学院也与砀山菇香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把羊肚菌用作科研原料等学术材料。

这样的例子不仅于此,在当地一个食品企业的技术“下沉”下,阚寨村的樊三姐的小院里生产梨膏棒棒糖的农民穿着卫生分体服,在电动化的食品锅里熬制棒棒糖,墙上还贴着食品安全生产标准,生产过程有条不紊,干净卫生,每年销售额达20万左右。

百花齐放加缤纷多彩

现在走进关帝庙镇的田间小道,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小庭院的“百花齐放”成为了大产业的“缤纷多彩”。发展特色种养,有薛楼村的微菌园、汪大楼的微养殖园等,发挥出庭院的自然生态价值。

发展特色手工,有阚寨村的虎头鞋非遗工坊、汪大楼的家庭工厂、毛庄寨村的微手工作坊等,体现“庭院经济”在文化振兴上的价值。发展生产生活服务,有黄屯村电商销售点、直播带货基地、关帝庙社区的物流营运点等,充分利用关帝庙镇的地域价值;发展休闲旅游,有汪大楼村的草莓采摘园、关帝庙社区的家庭旅馆等,打造精品田园和美丽庭院。

“有看头才有搞头,有赚头才有盼头。”关帝庙镇负责人讲道,发展“庭院经济”不是回归小农生产,而是为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导农民主动去拥抱大市场,增强“造血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关帝庙镇将继续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推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总结“庭院心法”,维持大动力,联结大市场,撬动大产业。(关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