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西泉镇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结合返乡创业人才、废弃物处理技术应用、地理区位等优势资源,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专项资金381万元建成了一个利用生物处置餐厨垃圾的黑水虻综合养殖加工基地。
餐厨垃圾,俗称泔脚、泔水,是食物垃圾中最主要的一种,极易腐烂变质,传播细菌和病毒,我国餐厨垃圾数量十分巨大,并呈快速上升趋势。据调查,一个常住人口50万的县每天产生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后约20吨,这些餐厨垃圾大多通过焚烧发电的方式进行处理,但餐厨垃圾含水量高、热值低,燃烧时需要添加辅助燃料,处理一吨的费用在200元左右,同时还会产生有害气体。
“黑水虻是腐生性水虻科昆虫,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具有生长周期短、吸收转化率高、饲养成本低等特点,通过分解畜禽粪便和厨余易腐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还能实现高效无害处理有机废弃物,从而进行资源化利用。”该基地技术人员吴金安介绍道。基地建有养殖大棚、仓库、饲料库、幼虫繁育房、清洗蒸煮+烘干包装生产线,并具备虫干(鲜虫烘干后)冷藏、运输的条件。
黑水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一种优质肽蛋白原料,可作为虾、龟鳖、蛙、蟹的水产品饲料,也可作为宠物饲料,残渣粪便综合处理后还能形成生物有机肥。因其含有抗菌肽,能够增强水产品免疫力,提高成活率,增加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根据有经验的养殖户反馈,用黑水虻喂养的螃蟹、虾等水产,个头大、肉质优、存活率高,同时可以提前上市。现在基地生产的虫干在4月至9月在本地销售,卖给当地水产养殖户,其余月份销往广州等地,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该基地是滁州市首家黑水虻养殖基地,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天最多可生产六七吨鲜虫,能消耗处理餐厨垃圾约40吨,可以解决百万人的餐厨垃圾处理问题。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8万元,同时可为周边群众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吴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