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司法局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积极在乡镇(街道)打造品牌调解室、专业化调解室,发挥品牌效应,提升调解效能,提高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调解组织网格化。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全区现有人民调解组织310个,人民调解员1332名,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实现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全覆盖。推进立体调解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物业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婚姻家庭、教育系统等1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并根据条件向园区、楼宇、市场延伸调解网络。区法院在中药材专业市场设立“大药行”调解室,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药商们的合法权益。
调解模式多元化。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站室,司法所长担任中心副主任,落实“一中心多平台”集中受理分流处置模式,实现信访、土地、劳动等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健全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印发《谯城区群众工作服务专员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等制度,全区共聘用群众工作服务专员323名。建立健全线上调解模式,依托“12348 法网”“微信法律服务群”等线上调解系统,加速“线上调”进程。
调解队伍法治化。打造“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第一书记调解室”等品牌调解工作室,提升纠纷调处“对症下药”能力,其中淝河镇四李村第一书记调解室工作列入全省党建创新案例。做强村“第一书记工作室”调解品牌13个,成立以孟广华等“调解明星”命名的“个人工作室”4个,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聘用一村一顾问267人,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站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好政策解读、情绪疏导、权益维护等工作。
调解案件市场化。通过借势借力、整合资源化解矛盾纠纷,试点律师调解市场化服务,区信访局专设“律师调解”窗口。集中全区优秀律师资源,从中优选出经验丰富、有专业特长的律师参与到全区重点疑难矛盾纠纷案件化解的工作中来,引导信访案件有序分流,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联系群众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妥善化解。
调解工作制度化。定期组织开展人民调解案卷评比、案例评选,开展全区调解员业务素质知识能力培训,不断锤炼调解员业务本领。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提高“以案定补”标准。按照调解数量、调解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工作实绩对调解员进行综合考评并表彰奖励。对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参与成功化解信访案件的,月度工作综合考评奖励加分,提高了参与重点疑难矛盾纠纷化解的积极性。(闫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