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最基本、最管用的方法就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最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著作选读》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提出“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深刻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每一名群众的关心。我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最能体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从脱贫攻坚“一户不落”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从乡村振兴“集结号”的吹响到共同富裕“路线图”的制定,“人民”二字在党心中始终力重千钧。
如何做好基层社会治理,让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更深更实更多,同时不断创新实践,坚持完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制度化渠道,黄山区给出了自己的答卷,探索出了“三个一”的治理路径,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由点上“盆景”发展为面上“风景”。
一是:牢牢把握“一条线”。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真谛在于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一条红线”的牵引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建立起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城乡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更好地促进基层治理。
【案例:“肩并肩”双向奔赴,“警民联手、专群结合”】
黄山区建立了这样一个工作机制:“肩并肩”。什么叫“肩并肩”呢?就是党员民警和村居干部双向挂职并肩工作,打破条块界限。党员民警兼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公安派出所警务协理员,通过公安民警和村居干部双向兼职,形成村级党组织和公安派出所组织联动、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共同提高。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肩并肩”工作党支部,乡镇政法委员担任支部书记,公安派出所所长担任副书记,乡镇综治中心主任、司法所所长和各村居党员民警副书记、警务协理员等全部纳入支部党员管理,让基层治理工作由“单兵作战”变成“集成作战”。
二是:织牢织密“一张网”。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我们都知道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网格,如何让这张网织得更细更巧更精,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黄山区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三网融合”(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为抓手,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信息触角,伸展治理手臂,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倡导和形成个性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理念。
【案例:建立“两长”制,做优“小网格”】
以黄山区龙西社区“邻聚堂”工作法为例,划分18个网格。支部建在“网格上”配强邻里“主心骨”, 建立健全“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把支部建到网格里,把党旗插到“邻聚堂”,实现组织全覆盖,切实将“邻聚堂”邻里党建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工作做在“楼栋中”解决邻里“烦心事”,依托“邻聚堂”“邻里议事厅”“板凳会”小区议事协商平台解决群众身边事。选任楼栋长,调动群众参与小区事务的积极性。活动办在“邻里间”提升邻里“凝聚力”,举办特色活动如“亲子共建林”“百名党员结对留守儿童”“邻里百家宴”等,聚焦“一老一小”, 打造“老年助餐点”“四点半课堂”等。
三是:建好“一面屏”。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这面屏既可以是在办公室里的电脑屏,也可以是随身携带的手机屏。数字化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抓手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已是众望所归,数字治理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和实现路径。黄山区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强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意识,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大数据+社会治理”等模式,通过智能化拓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案例:“线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掌中”的基层治理超市】
黄山区的甘棠社区,就借助腾讯“为村”平台,成为了“线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掌中”的基层治理超市,而且还是平台全国的首个四星村,获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2019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创新案例奖”。到2020年底,黄山区的79个村(居)全部注册上线,率先在全省区县实现腾讯“为村”平台村级全覆盖。村民们在“为村”平台可以通过“书记信箱”,向村“两委”在线反映问题,村“两委”成员线上答复、线下解决,形成了“村民点单、干部接单”的落实机制。对于一些不便公开的群众来信,还贴心设置了“仅书记可见”这样一个功能。村民还可在“供求信息”版块上发布招聘求职、房屋出租和顺风车等信息,在“村有好货”上叫卖手工糕点、野生葛粉和蜂蜜等农产品。
过去几年,黄山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治理体制机制的不够完善、治理手段不够多元化等一些问题,基层治理面对千家万户、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也将借鉴学习上海临汾街道、合肥恒通社区经验,推动基层治理在更高起点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真正落在基层、惠及基层。(王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