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代全国四大医家之一,是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创始人,也是新安医学800多年历史中,涌现的800多位医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新安医学从宋元至今800多年历史中,涌现了800多位医家,编撰了800多部著作,堪称中医药学派里的首富。本期《典籍中的安徽》,我们从省图珍藏的众多医学典籍中,选择汪机的《石山医案》作为引子,来“管窥”儒医辈出、医著宏富的新安医学,彰显历史积淀深厚,名人辈出的“徽风皖韵”特色和魅力。
新安医籍,中医学派里的首富
徽州古称新安,徽州文化也常被称为新安文化。新安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风格。除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剧、徽州茶道等,新安医学也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安医学发源于黄山南麓的新安江流域古徽州地区,肇启于晋唐,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变革于近代,传承发展至今。作为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是中医药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是新安文化中最具有普世价值的部分。
著名的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曾说:新安医学的各类医籍“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石山医案》病例诊治记录)
确实,在宋元至今800多年历史中,新安医学涌现了800多位医家,编撰了800多部著作。学术著作之宏富,也创下过许多中医学之最。比如明代余傅山等集体合编的《论医荟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讲学实录;江篁南的《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吴鹤皋的《医方考》,是第一部完整系统注析解说方剂配伍的专著;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是中医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今天在中医界公认的“全国十大医学全书”中,有4部都出自新安医家之手。
著作丰富,和徽州人自古重视教育、文化氛围浓厚密不可分。“学而仁则医”,很多徽州读书人都认同范仲淹所说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加上儒家孝道中提出“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以医为业,仕而兼医,在当地相当普遍;而且,作为元、明、清三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对新安医家影响也非常深远,以致新安医家的特色之一即为“好儒”,或亦医亦儒,或儒医兼通。
新安固本培元派开创者汪机,就私淑朱丹溪;而朱丹溪,又师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由此,汪机、孙一奎等新安固本培元派医家,都是援引理学原理进行医理的阐释,建立其独特的固本培元学术体系,从而指导辨证论治。
汪机,明代全国四大医家之一
汪机,生于明天顺七年(1463),卒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享年76岁。因祖上居于徽州祁门县石山坞,故又号“石山居士”。
汪机是新安医家的典型代表,不仅注重临床实践,更勤于著书立说。一生除根据其临床诊疗案例汇编的原创著作《石山医案》外,还编著有《运气易览》《针灸问对》等共计12部医药学专著,涉及内科、外科、儿科、针灸、本草等各领域。
他为什么那么爱写书?可能与其早期从学经历有关。决定从医是后来的事,之前都在忙啥?当然和大多数的徽州人一样,忙着考功名。汪机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汪轮、父亲汪渭都是当地名医,还有一位同族才俊汪宦,更是太医徐春甫的老师。不过在徽州人看来,“学而优则仕”,考功名还是占第一位的。
汪机像(来自网络)
汪机从小接受的是新安理学教育,对《周易》《春秋》、程朱理学的阴阳学说、太极学说、元气学说都有深入研究。不过,后来他屡试不第,只是“补邑庠弟子员”,类似补得“秀才”的名分,于是在父亲的开导下转而学医,当时已经30岁。因为有家传的学术经验和家藏医书,结合多年研读儒家经典的扎实功底,汪机的进步很快,不久就声名鹊起。
汪机除家传中耳濡目染的积累外,在中医上确有天赋。他先是治好了困扰母亲数十年的头疼顽疾,后来又三次治愈了父亲的重疾。随着名声越响,求治者越多,他也快速积累起更丰富的诊疗经验,精通各科,“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安徽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教授黄辉介绍说,汪机的医术及其学术成就是载入史册、受到官方认证的。首先是《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技》中记载,“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其后,清代的《四库全书》也把他列为明代嘉靖年间全国四大医家之一。
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地扎根在汪机心里。他一生治学严谨,力求传播正道,利于后学之人,所以编撰过《针灸问对》《脉学刊误》《痘治理辨》这样矫正讹传的书;也很体恤后辈学医的不易,编写过一些内容系统全面、医理阐释清晰的书,比如《医学原理》《医读》等。安徽中医药大学黄辉教授解释说:“汪机能出版那么多书,还有一个原因,明清时期徽州出版业非常发达,汪机家里就有一个出版机构,他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逸闻让人惊喜。
正因汪机乐于传道授业,弟子众多,私淑者也众多,而且,徒子徒孙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人才,都遵从其说,致力于研究并阐发他的观点与方法,从而形成了新安医学中最大的、最富影响力的分支学派,也成就了汪机新安固本培元派开创者和奠基者的地位。
《石山医案》,新安固本培元派奠基之作
《石山医案》其实是由汪机的门人陈桷编辑整理而成的,共收录了汪机128例医案,包括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对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对病情的研判、辨证治疗过程、后续回访等都一一有记录。内容详实,文字精练,集中体现了汪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
据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周亚寒介绍,《石山医案》现存的古籍版本有明嘉靖十年(1531)陈桷校刻本、明祁门朴墅汪氏祠堂汇刻本、明崇祯六年(1633)汪惟校刻本、日本元禄九年(1696)大阪涩川清右卫门刻本、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民国十二年(1923)湖北省医会铅印本、民国上海石竹山房汪石山医书八种石印本。
(《石山医案》卷之一)
而安徽省图书馆馆藏的《石山医案》三卷,则是明嘉靖刻本一部。每半叶十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上下粗黑口,四周单边,双黑顺鱼尾,版心上镌篇目,下镌叶数,开本疏阔,楷书隽秀,版式精良。卷前有程鲁序,石山先生自赞、石山先生像,李汛、程文杰、陈桷、程鐈、周臣、许忠、汪副护、黄古潭等题识。卷首为《营卫论》。此书乃汪氏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 编辑而成。上卷载《营卫论》及内科杂病医案,中卷为外、妇、儿科病案,下卷为答银宋公书。附录参芪用法论二篇和李汛撰汪机小传一篇。
安徽中医药大学黄辉教授指出,所谓学术流派,必须有源有流有传承,特别是要有观点主张,这就需要好几代医家的不断完善。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也是同样,其学术体系有一系列学说、一系列治法、一系列方剂共同组成。创始者汪机,其学术思想通过汪宦、黄古潭再传于徐春甫、孙一奎后,固本培元理论才更加完善。新安固本培元派是以汪机、孙一奎为核心,以培补脾肾、顾护元气为学术主张,涵盖了江民莹、江应宿、吴洋、江少徵、郑重光、程茂先、方肇权、吴澄、汪文绮、程杏轩、吴楚等众多新安医家的独具特色的学派,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而汪机在这本书里的最大贡献,则是在《石山医案》的首篇《营卫论》中,发明了“营卫一气”“参芪双补”新说,从理论推导和临床应用两个层面提出并验证“调补气血,培补脾肾元气”,为新安固本培元特色治法奠定了第一个理论基础。
崛起于明,鼎盛于清,新时代薪火相传
2022年6月,《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提出推动“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要求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
华佗是东汉末年人,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华佗身世离奇,少年出门游学,起初是一名方士,致力炼丹,兼行医术。后来靠研读古代医学典籍,加上临床实践,医术日益高明。真正从医不过数十年,却熟练掌握和运用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十分精通,被百姓誉为“神医”。华佗最重要的医学成就,是在外科手术中,开创性使用麻沸散,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开创了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的先例。
(《石山医案》中石山先生像)
他的故乡沛国谯郡,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中药之都——安徽省亳州市。
和皖北这位中医史上的超级大明星不同,皖南的新安医学,是一个明医辈出、医著宏富、学派林立、发明众多的中医学派。按照安徽中医药大学黄辉教授的说法,“新安医学传承宋代就形成气候,明清更是群星璀璨,医学世家薪火相传,直到今天仍活跃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医学流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不过作为学术流派,则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宋嘉佑、崇宁年间的张扩,诊脉如神,首开新安医学世家。历代新安明医辈出,从宋至今,明医多达800多人,有400人撰写了800部著作。
黄辉教授说,新安医学作为地域特色的流派能如此繁盛,和徽州重视学习的氛围分不开,加上徽州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这些都是先天条件。中医学在南宋时期达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南宋社会氛围非常好;到明代徽州尊重医家如尊重儒家,医家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投入到这个行业中。
还有一点重要原因,新安医学的发展,和明清时徽商的鼎盛脱不开关系。黄教授说,当时徽州人走南闯北在全国范围经商,新安医家们同样也在全国各地行医,积累了大量的病例和丰富的经验,并和不同的医学流派进行交流与融合。还有一点,在太平天国起兵之前,很多著名的医家都是由徽商家族供养赞助,免费为一方百姓治病,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故他们在专业的钻研和精进上更加纯粹。
这样繁盛的一支流派,不仅诊疗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中医历史上也创下过很多第一。比如运用人痘熟苗接种术,是世界上首创的用人工免疫法来预防天花;清雍正年间的郑梅涧是世界上治愈白喉第一人,比通过发现白喉抗毒素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人Behring早了整整一个世纪。
新安医学世家绵延流长,至今很多仍活跃在治病救人的临床第一线。比如始于歙城朱家巷的黄氏妇科,已传承27代800余年;歙县南乡定潭“张一帖”,至今有17代400余年;郑村南园、西园喉科历经12代300余年;蜀口曹氏外科亦传6世,吴山铺程氏伤科传承12代……
有统计,从北宋以来,新安世医家传承5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代的共有100余家,医家有300多位。这在整个中医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新安医学,是徽州文明认知生命、养生护生、治病救人的智慧结晶。不仅曾经为生民立命,守护一方乃至全国各地百姓健康,今天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医药学瑰宝。新安医学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在发展进步中。新时代新起点、新目标新作为,当代新安医学已经开启全新的征程。(通讯员 周亚寒 实习生 杨润鹏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陶妍妍 王素英 文/摄 周继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