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郎溪县整合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让传统非遗在现代文化中“火”起来,更在美丽郎溪建设中“活”起来。
郎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该县共有非遗项目44个,代表性传承人38名,其中“跳五猖”“小马灯”“大小锣鼓”“姚村云舞”等深受人们喜爱。该县将非遗等各类文化元素融入到文明创建过程中,一条条富含非遗知识的文化小巷由此诞生。
在郎步街道原地税局巷道中,近百米的巷道墙面上手绘着极具郎溪特色的非遗项目,附带生动详细的文字解说,极具郎溪风情。在地税局宿舍生活多年的龚大爷告诉笔者:“现在家门口成了网红打卡地,经常有路过的市民在这里驻足欣赏。”目前通过文化巷道建设,郎溪县已经完成忆川巷、古南丰黄酒、崇文巷、友爱巷、方言巷、育德巷等各类文化巷道16条,其中展示非遗文化的巷道7条。
创新学习方式,利用非遗文化皖南大鼓,让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以艺术化形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大鼓一敲开了言,未曾开口心喜欢……”在皖南大鼓非遗陈列馆演出室里,伴随着阵阵清脆的板声和响亮的鼓声,说唱人李修顺身着长袍,一手敲大鼓,一手打夹板,给村里乡亲表演大鼓书《凯歌献给二十大》。朗朗上口的曲调唱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有节奏的对仗句,让大伙儿了解到报告主要内容,也唤起了老百姓的赞颂情怀。作为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皖南大鼓擅长用本土风情演绎民间历史故事,声情并茂、贴近群众。皖南大鼓式的非遗宣讲,是以文艺力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范例,让党的精神更加“声”入人心。此外,郎溪县多举措丰富群文活动形式,借助节日多形式宣传非遗,提升群众参与度。该县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龙村湾龙灯在宣城市首届春节民俗文化季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