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长空的抗日英雄李立强
来源:吴小平 2023-09-01 19:17:39 责编:曹昱 王悦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初秋,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作者来到太慈镇九龙村新屋组,在抗战时期遗址飞机洼塘前伫立良久,微风吹来,一弘碧水在蓝天白云映照下波光粼粼……村支书徐雷伢向我们介绍:这口水塘不是天然形成的水塘,早先为城东杨溪河畔虞家庙林山前的一水田,1937年9月的一天,因为一架飞机坠落的强大冲击力而形成了水塘,这里是抗日英雄飞行员李立强的殉难地,这块红色遗址目前已经挂牌保护起来。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728_082323.jpg

李立强,何方人士?又是怎样的一名飞行员?为何坠机殉难于望江呢?作为地方历史研究者,作者开始了追踪寻访之路,力求真实还原86年前的那段尘封往事。

 1.出生寒门的骄子

李立强,原名李强,1915年8月20生于怀宁县城(今安庆大南门回民聚居地),回族。父亲李叔琼,在李强出世不久即病故,母马氏归居母家,含辛茹苦将李强从襁褓中抚养成人。贫苦的孩子早当家,小李强学智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少年时即入国立安徽高级中学,以优异毕业后又考入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mmexport1692354828465.jpg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816_144450.jpg

(民国时安庆大南门)

档案显示,国民政府中央航校,位于杭州市笕桥镇东北部。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1928年成立于南京的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校舍和机场等建成,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航空署。航校设立之初,由蒋介石兼任校长,聘美国人为顾问,并向美国购买费力提、道格拉斯、可塞等型号飞机作教练用机。学校开设飞行科、机械科(从第4期开始设立)。学习内容有飞行学、航行学、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空军战术、无线电通讯及英语。中央航空学校旨在培植空军人才。学员需高级中学毕业以上程度,年龄在18岁至24岁,体格、志愿适合飞行者。

彼时的中央航校,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由国内外优秀的军事人才担任教官,教学模式先进、影响遍及全国,吸收广大有志于飞行事业的爱国青年入校学习,当时的官二代、富二代中品学兼优者踊跃报名,能入航校者在当时可谓时代骄子,能担任飞行员更是骄子中的佼者。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818_064653.jpg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816_144411.png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Screenshot_20230817_141757.jpg

国难当头、恰逢其时。1937年,李强从航校第六期毕业后,不久即发生“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抗战爆发。当时,美国一家航空公司聘请李强赴美国就职,许诺优厚的报酬和安家的待遇,他断然拒绝,并从此改名为李立强(寓立志为中国空军强大而奋斗一生之意)。他先是被分到中国空军第九大队26队任队员。不可否认,当时日本的航空力量明显优于中国,在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就已经拥有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能研制生产先进的作战飞机。资料显示,1937年日本生产作战飞机1500架,且年产量还在不断增长,战争中飞机损失后,马上就能迅速得到补充。1937年,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前,日军航空队在中国拥有飞机共计2200架。而中国航空委员会注册的飞机总数是500架,其中一部分大多数成了不能起飞 、供人参观的标本。有296 架是向意大利、德国、美国买回来的旧飞机,这些飞机型号不一、性能各异,甚至有的是已经报废的,如质量极不靠谱的意大利飞机菲亚特,组装后首次试飞就一头裁落地面,被飞行员斥之为“飞行棺材”。而且,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能修理或装配外国飞机的小型工厂。空战中飞机损耗后,就很难得到及时补充,不容易恢复战斗力。再者,飞行员的数量也处于劣势。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经培训合格,能实战的飞行人员,只有接近600人。但面对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年轻的中国空军以精忠报国的赤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中,舍生忘死与日寇空中搏斗,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空军战斗史。

2. 搏击长空的英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空军曾准备集中兵力首先攻击华北之敌,作战方法主要是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破坏日军在天津、北平、山海关、锦州等地的基地。但随着华东局势的骤变,国民政府遂改变空军作战计划,规定“空军应集中主力协同陆军,先歼灭淞沪之敌”。于是,国民政府空军的作战范围主要集中在以杭州、南京、上海三角地带为主的华东与华南一带。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Screenshot_20230816_160144.jpg

1937年8月初,日军第三舰队到达舟山群岛,准备向淞沪发起进攻,其所属飞机开始侦察杭州笕桥、翁家埠、乔司、诸暨等机场以及上海的虹桥机场、吴淞炮台,企图“在开战的第一天集中全部航空兵力,急袭敌空军,取得先发制人的胜利”。但日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国民政府空军发现并进行了跟踪。8月13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下达了“应以全兵力,先发制敌,击破敌空军”的命令。国民政府则针锋相对,于当日派轰炸机飞到上海公共租界上空示威、展示力量达半小时之久。下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在南京发布《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令》,“各部队应于14日黄昏以前,秘密到达准备出击之位置,完成攻击一切准备”。8月14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又发布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令》,决定调集空军部队先行对上海地区的日军开展攻击。当日上午,国民政府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大队、第四大队和中央航校暂编大队等都出动飞机,集中轰炸了上海日军重要目标,有力地配合了地面部队扫荡敌人的战斗,轰炸了上海日军司令部及兵营、临时机场、军械库以及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等多艘舰船。下午,日军轰炸机13架自台湾来袭苏浙的主要机场,第四大队在刚刚飞离机场、油量将尽的情况下起飞,在杭州笕桥上空冒雨迎战。大队长高志航率机奋勇反击,经过30分钟激战,全大队共击落敌机6架(日方称被击落3架),己方无一伤亡。翌日上午,日空军进行报复,出动飞机袭击长江三角洲的杭州、嘉兴、曹娥等机场,李立强驾机迎敌,击落敌机2架,此战共击落敌机10余架。同日下午,南京空战中,日机再被击落10余架(其中被李立强驾击落3架)。后来,国民政府把这两次空战成果算在一起,称为“八一四”空战大捷,此役是中国空军首次与日军展开的大规模空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本航空队不可战胜的神话。16日,国民政府空军先后派出飞机25架次,分6次重点轰炸了吴淞海面的日军舰船和陆战队本部。除此之外对日本海军航空队的多处进攻也进行了有效抵抗,在杭州和南京方面击落日机8架,击伤数架。

据统计,到8月底止,国民政府空军前后主动出击达67次,对日空战12次,击落日机61架,炸中日船舶10艘。其中,日空军精锐木更津、鹿屋航空队被国民政府空军歼灭过半。日军为打开战局,不得不调派大批飞机来华。在敌我空中力量对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国民政府空军仍积极迎击日军的空中攻击,并在空战中取得了多次胜利,然“终因连续作战,消耗过大,兼之补充困难,致上海战场之制空权尽落敌手,我机只能于夜间冒险出动击炸”。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初期的空战中,本文主人公李立强参加了笕桥、淞沪、南京空战,共击落日机5架,因战功突出被晋升为笫九航空大队第27队分队长,开始驾驶2703号战机,并负责新入职的学员练习飞行实战技术。正当李立强踌躇满志、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时,意外却随之而来。

 3. 殉难望江的经过

“八一三”淞沪会战,国民政府空军飞行员和战机付出了巨大损失,确实难以在之后的正面交峰中占到优势。为保存实力,国民政府空军被迫退至汉口、南昌、襄樊一带,并加紧飞行训练,准备重整旗鼓投入到武汉保卫战中。

1937年9月23日上午,李立强驾机带学员钱长松(浙江人)从武汉机场起飞,开始了武汉至安庆间的飞行训练。当日天气晴好,他俩一路飞向安庆,不时进行着空中翻滚等作战科目训练,李指导着钱聚精会神地规范化操作,模拟空中实战时如何抢占先机迎敌和避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俩沉浸在忘我的飞行训练之中……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当他们飞抵安庆上空准备降落时,突然天空阴云密布,能见度迅速下降。此时此刻,如飞回武汉或南昌机场降落,油料已不足,怎么办?只能就近选择空阔的河滩迫降。迫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失败将机毁人亡。为了保护战友的生命安全,李立强命令钱长松立即跳伞。生离死别之际,钱叫李也一同跳伞,李却断然拒绝。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此刻跳伞生命确有保障,但失控的飞机不知栽向何地着陆爆炸,着陆点的房屋和人员生命安全无法保障,何况他也想尽力保全飞机。他深知,油料耗尽迫降哪怕飞机损坏也能修复,总比爆炸起火成为灰烬好得多。于是,他再次大声命令钱立即跳伞,钱这才勒紧降落伞、眼含热泪纵身一跃。李立强在燃油灯警示三次报警后,知道油料已尽,他驾驶飞机朝着目测的河滩下降再下降……“砰”地一声巨响,飞机冲向了地面,巨大冲击力瞬间将水田变成一块大凹地,李立强以身殉职。

跳伞的飞行员钱长松飘落在茶庵墩冲的周屋,他担心是敌占区,脱掉降落伞后躲藏在附近农户的看山屋里。当地村民报告给家住附近徐家井头(今九龙村)的三冲联保主任徐慨尘,徐闻讯赶赴现场, 得知是抗日英雄后,将其带到家中进行妥善安顿。根据钱的讲述,方知机坠的前前后后。徐概尘又立马组织村民将李立强血肉模糊的遗体从飞机的残骸里小心翼翼地移出来,用白老布保裹全身,并买来棺木将其安葬在墩冲周屋对面义山上(当地民俗专门埋葬中青年和幼年非正常死亡人员的地方)。三天之后,徐将得救的跳伞飞行员钱长松护送到县城国民党望江县党部。不久,钱长松被安全送回部队。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都投身其中。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消息传开后,望江各界以万分沉痛的心情,在县城民众教育馆(今文庙)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各界纷纷赠送挽联,云:

大英雄至死方休,想当连击五机,曾为国家增锐气。飞将军自天而下,不料忽逢大雾,竟填沟壑痛捐生. (国民党望江县党部挽)    

志灭倭奴,敌机从云中击坠。    身填沟壑,将军自天上飞来。(望江县民众教育馆挽)

是战斗英雄,壮志凌空馀战绩。乃忠贞烈士,粉身为国见忠诚。 (雷阳小学全体师生挽)

在江苏南京乃至其他地方,只要提到抗日战争纪念馆,人们马上就想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但很少有人会想起,深藏紫金山北麓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是除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南京又一座世界级的抗日主题纪念馆。由于众多原由,知道的人的确不多。

图片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age\A1}8OEZ9IZ()(SV}X}9USXC.png

(公墓碑亭采用了孙中山生前所书)

图片

据史料记载,纪念馆早先为航空烈士公墓。1932年,为纪念所属在北伐以及淞沪抗战中阵亡的空军飞行员,由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兴建。公墓原始方案由金陵大学建筑系的邱德孝教授设计。南京沦陷后,这座航空烈士公墓遭到破坏。其中纪念塔被毁弃,墓地许多建筑被拆毁,公墓几乎成为废墟。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对航空烈士公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817_152646.png

1946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公墓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仪式。自1946年至1948年,陆续将全国各地在抗战中牺牲的空军将士灵柩迁葬于此,有些下落不明的,也经其家属提请在公墓内设置了衣冠冢。据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阵亡或殉职,7897名空军官兵负伤或致残,损失飞机2468架。在这座公墓内,安葬着中国烈士990名,美国烈士2197名,苏联烈士237名,韩国烈士2名。抗日英烈李立强安葬于“中国烈士碑”E区上。

纪念馆藏《国民政府空军忠烈录》载:民国廿六年九月廿三日,烈士李立强驾2703号机自武汉起飞,因大雾坠落于安庆望江境内失事,李殉职,享年22岁,遗有老母。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819132759\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816_155432.png

(1995年立的石碑,李立强烈士名在其中)

(吴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