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合肥市西园街道街道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1440 人,占户籍 人口的 11.44%。已建成 9 个助餐服务机构(2 个老年食堂、7 个助餐点),累计服务2万人次。
调研发现,目前助餐服务机构虽“遍地开花”,但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却很少,可持续运营面临较大挑战。
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餐需求众口难调。部分老人因饮食习惯或身体原因,对饭菜要求低盐、少油、少糖,大众化的餐饮服务往往较难满足上述要求。还有部分老人认为助餐点(老年食堂)菜谱单一,且菜品更换频率低,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是客源不足且不稳定。部分老年人对价格较为敏感相对订餐更愿意自己解决;有些老人会提前看菜谱,有选择性地来就餐;有些老人只是参加完社区老年课堂后,顺便在食堂吃饭;有些老人不了解助餐点(老年食堂)基本情况,不清楚其具体位置;部分老人担忧菜品卫生问题。缘于这些原因,导致助餐点(老年食堂)的客流量不足,且不稳定。
三是部分食堂面临收支失衡。与社会化餐饮相比,“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的主要特征也是最大的差异化所在,这要求运营者需要将菜品保持在较低的价格区间。尽管街道免费提供了场地,完成了选址和标准化建设,但餐费价格和送餐成本问题仍是目前助餐点(老年食堂)持续经营的最大阻力。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好托底保障,兼顾盈利收入。在当前助餐点(老年食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重点关注解决独居、空巢、高龄、残疾不便老人的就餐问题,同时鼓励老年食堂适度向社会开放,实现市场化运作,允许非老年群体在助餐点(老年食堂)消费、就餐、老年人可按年龄高低实行梯度优惠,非老年人按市场价收费,从而增加运营收入。
二是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宣传引导。建立健全日常运营机制、抓好食品安全、服务水平、餐品质量的提升;完善监管考评机制,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准入、退出和评估机制,助推助餐点(老年食堂)持续运营发展。此外,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知晓率,尤其对于面向社会开放的助餐点(老年食堂),广而告之,进一步提高服务受众面。
三是汲取成功经验,创新服务模式。借鉴湖北省十堰市采取“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形成“餐饮企业+幸福食堂+助餐点”“养老服务机构+幸福食堂+助餐点”“物业企业+幸福食堂+助餐点”的建设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社区闲置房屋资源打造助餐点(老年食堂),同时给予免租政策优惠。主动向社会筹集资金,在不改变原有公益性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合 作,为社区老年食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力量,协助完成配餐、送餐等服务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志愿服务”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确保持久经营。(陈雨 孙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