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几条小板凳,大家围坐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村委会、文化室,领导干部带头走进百姓家,耐心听取、认真记录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耐心办理老百姓的困难诉求,这种便捷灵活的方式被村民亲切的称为“板凳信访”。
“板凳信访”代表工作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宁国市中溪镇在原有领导开门接访的基础上,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面对面,心连心,带着“温度”化解群众信访问题,将融洽的干群关系作为重要法宝,推动信访事项有效解决。中溪镇夏林村汪某多次上访反映违规出让集体土地问题,经过深入调查,汪某反映问题均失实,经镇包案领导多次下访到汪某家里了解情况,认真细致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其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汪某感动不已,明确表示不再上访。
“板凳信访”代表信访渠道的畅通。在以前,信访人想要反映信访问题只有走访和网上信访两条途径。对于一些年纪较大、身体不便的村民来说,他们利益收到侵害时没有很好的途径反映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干部关系。中溪镇要求班子成员原则上每周一到联村,一方面帮助解决村级工作,另一方面深入农户家,聆听群众诉求、想法,协调解决问题。制度的建立,既拉近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增强信任感,也能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利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板凳信访”代表工作效率的提高。在绝大多数群众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官越大,说话越管用,能够更快解决问题。原先村里矛盾都是由下而上,层层调解不成,再由镇领导出面调处,时间长,群众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自从有了板凳信访,镇级领导从办公室下沉到农户家帮助调解纠纷矛盾,更让村民信服,消除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受到群众的高度好评,让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中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