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早除小”试点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有力举措,全面挤压黑恶势力生存空间,做到防早防小,除恶务尽,全县治安类警情环比下降10.74%,刑事类警情环比下降22.24%,纠纷类警情环比下降72.99%。全县治安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坚持高位推动 精心组织
先后召开专题学习会、县委常委会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用心借鉴。组织纪委监委、公安、综治等部门赴山东省莱西市学习先进经验,明确“党政主责、公安主力、部门共管、社会共治”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印发简便易行、通俗易懂的工作手册作为行动指南,开展培训,指导乡村开展工作。
坚持重点排查 核清底数
通过“五种途径”,全面排查起底县内重点人员。走访大起底。组织各级干部做到“五个必访”,即走访干部职工,“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主,群众代表,离退休老干部,深入摸排重点人员。“三情”大起底。网信、公安、信访等部门加强对涉黑恶网络舆情、警情、访情的监测分析,深入挖掘涉黑恶线索。案件大起底。对22起涉黑涉恶案件开展“回头看”,针对性摸排涉黑涉恶案件中涉及人员。线索大起底。收集12337、“警民议事厅”等平台举报线索,开发应用“民意测评”小程序,全面梳理重点线索。行业大起底。行业主管部门深入排查本行业领域内易滋生违法犯罪的重点场所、重点人员。
坚持精准列管 分类管控
成立县乡两级评估专班,对符合条件人员、场所纳入列管。精细管理。对纳入列管的1826名重点人员、473个重点场所,逐人逐场所登记造册,分级分类实施约谈、走访、监控等措施。精确帮教。制定重点人员精确帮教实施方案,由党员干部对重点人员逐人包保,做到“五清两稳一包”,即思想状态清、就业状况清、家庭情况清、人际交往清、行动轨迹清,稳就业、稳思想,有效防控包保对象再次违法犯罪。
坚持教育在先 感化挽救
通过“五谈”开展教育谈话。党政干部带头谈。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纪检部门对有问题苗头的干部职工进行约谈。公安机关重点谈。公安机关对238名九类公开性犯罪和有黑恶犯罪前科人员的“三无”人员等,重点进行训诫谈话。行业部门分类谈。行业主管部门对不良企业主及从业人员进行约谈警示。专业队伍针对谈。组建256支专业谈话队伍,聘请10名公益心理咨询师、10名公益律师,用心用情与重点人员开展教育谈话。警示教育现身谈。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通过悔过自新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青少年对违法犯罪成本代价和危害后果的认识。
坚持重拳出击 打早除小
实行“红黄绿”三级动态管控,目前,全县纳入红色管控90人、黄色管控436人、绿色管控501人。对表现较好的重点人员,给予“降级”直至撤管;对表现较差的,给予“升级”直至刑事惩处。实施行政处罚。对经约谈警示或重点管控仍不思悔改、触犯行政法律法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依法刑事追究。对不服管理、仍顶风作案的依法刑事处罚。
坚持齐抓共管 合力共治
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和帮扶。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千名干部回家乡、创建平安树新风”活动,已有58个单位、46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回到原籍,教育引导亲朋遵纪守法。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参与试点工作,参与群众56万余人次。调度督导。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工作机制,成立4个督导组,定期对工作进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交办整改。(刘长基 马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