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国市港口镇深入贯彻落实平安建设有关要求,突出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分析研判信息化支撑、管理服务精细化要求四大着力点,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实体+实战”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在实现乡镇、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一是打造一站式综治中心。镇综治中心按照国标化建设,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社事、为民服务中心等部门进驻中心合署办公,设立“一厅七室”(群众接待大厅、领导接访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胡大姐工作室、五老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实现“推开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提升了镇综治中心服务能力。二是试点打造“平安小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延伸平安建设触角,在西村试点打造“平安小院”,按照党建引领“警格+网格”融合模式,从平台搭建、流程联动、效能提升等方面入手,打造村级“一站式”平安建设前哨平台,将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三是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建成灰山村“党建+三治”广场、山门“以法洞见”法治宣传阵地,组建港口镇“海螺号”义警、平安建设巡逻队,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宣传、矛盾纠纷摸排调处、治安巡逻等工作,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参与度和知晓率,成为平安建设工作的有力补充。
“常态+长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建立了港口镇矛盾纠纷定期排查上报处置工作机制,压紧严实“村为主、乡四必”责任链条。一是开展大走访活动。常态化开展“百名干部大走访”“走千户、访万人”活动,镇、村干部深入村组一线,全面排查、摸清、解决辖区范围内存在的矛盾隐患、民生诉求、社情民意等,并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办理时限。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群众各类诉求57起,办结率94.74%。二是开通民意直通车。创新开通“民意直通车”,将镇主要领导、联村领导、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公示在各村(社区)公示栏,对群众来信来电进行收集,并由镇主要领导、政法委员批示,交办责任部门限期办理。今年以来,受理办结各类诉求18起。三是“一表清”销号管理。各村、社区对自行排查的、上级交办的、警情推送的各类矛盾建立台账,实行“一表清”,及时介入处置,做好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化解进展情况定期更新汇总,及时收集完善资料、予以销号。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情感纠纷、家庭内部矛盾、土地权属、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123起,调处率94.31%。
“联动+联合”提升平台运行质效
通过建立三项机制,努力实现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力量联合、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完善基层综合治理平台运行实效。一是例会+复盘制度。综治办与派出所定期列席双方工作例会,对当期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警情快报处置、重点人员管理等具体工作共同会商研判部署,做到信息互通有无、工作齐抓共管,避免单打独斗。不定期对上级交办信访件、重大风险隐患、重点信访积案、近期平安动态等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举一反三,积极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良好氛围。二是简报+专报制度。按照“小事有简报、大事有专报”模式,综治办每月牵头印发《港口镇平安建设工作简报》,对当月信访维稳、矛盾纠纷化解、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公安接处警情况进行月汇总、月盘点、月分析;对一个阶段内反映较多的问题形成《港口镇信访信息专报》,报镇党委政府。三是清单+闭环制度。印发《港口镇信访工作六项制度》,完善信访工作“受理-交办-办理-反馈”的“清单+闭环”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综治中心前台受理、登记、交办制度,按“前台受理,后台分流”操作规程处理来信来访,严格规范“中心一站式受理、分流转办、协同办理、跟踪督办、办结归档”工作流程。今年来,中心共受理交办各类信访事项61起。
“网格+数字”织密平安建设网络
依托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一是网格化管理。在全镇9个村(社区)划分村级网格9个、片区党支部29个、网格党小组74个、村组网格227个,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让全镇网格员充当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的“先锋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持续推动全镇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二是数字化赋能。以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开通“智慧乡村”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雪亮乡村”监控、综治视联网、综治信息系统等平台,实现智能化防控全覆盖,积极推动数据信息的镇村联动,健全及时反馈、快速响应机制。三是新乡贤治理。积极探索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模式,通过设立乡贤议事委员会,搭建乡贤参与平台,激发乡贤在回乡创业、基层协商、乡风文明中的引导作用,先后涌现了王承庆、洪潮、王宗明等一批乡贤典型,在基层自治、乡村振兴中发挥助力作用。(宁国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