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巢湖之滨的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社区有些热闹,全国第一个乡村口腔医学发展文化博物馆、安徽省第一个乡村口腔高级诊室开在这里,吸引大量的游客、患者前往参观、就诊。
馆内游人熙攘
据了解,该博物馆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机构,占地约640平米,集文物收藏、先贤精英、科学普及、科学研究、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示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设有安徽口腔医学历程、馆藏珍品等七大板块,现有展教仪器设备600余件、实物标本200多个、模型15件,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口腔医学设备和材料,多层次、多维度展现了安徽口腔医学发展的历程。
隆冬时节,天气寒冷,口腔医学发展文化博物馆却“热度”不减,游人熙攘,走进馆内犹如翻开了一部现代安徽口腔医学文化发展史,人们或驻足展板前阅读古人治牙趣闻,或仔细观看馆藏珍品,或聆听专家介绍……个个兴致盎然。
“听朋友介绍,想带孩子来看看,增强她保护牙齿的意识,也收获一些口腔保健的知识、这里有省城专家,顺便给及孩子看看牙齿。”从省会合肥慕名而来的游客王杰夫妇如是说。
民以食为天,牙齿是饮食的基础,没有健康的牙齿和科学的口腔保健理念和习惯,就不会有好的生活品质。来自安徽省司法厅的李剑认为,该博物馆通过展陈的方式向公众尤其是向基层群众普及口腔保健知识效果很好,也填补了国内乡村口腔医学发展文化传承的空白。
“银龄”专家回乡建馆
该博物馆的主人是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退休医生颜雨春和他的研究生团队。颜雨春,是安徽口腔医学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安徽口腔医学专业首批研究生导师,今年已74岁高龄的他,仍旧工作在口腔临床一线。
颜雨春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涎腺疾病诊断、治疗和手术、微创无痛拔牙、儿童老年牙病防治等,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11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曾连续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共3项,两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建造安徽口腔医学博物馆,是颜雨春的夙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着手收集与口腔医学相关的老物件,如老旧的设备、器材、书籍、图片、模型等,为建馆积累了一批难得的物件。退休后,他的夙愿开始抽枝发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耗时4年终于建造了反映安徽口腔医学文化发展历史脉络的博物馆。
擦亮“竹塘口腔”品牌
为什么要建在竹塘社区?颜雨春坦言,回馈家乡、传承安徽口腔医学文化发展,让基层群众不再看牙难、看牙贵、看牙烦,擦亮“竹塘口腔”名片,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据颜雨春介绍,竹塘社区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事业的出发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来自合肥大医院的口腔专家下放来到竹塘社区所在的复兴医院,当时还是“小医生”的颜雨春如饥似渴地跟着他们学习口腔技术,并在他们的启发下,怀揣着为农民看牙的朴实梦想,外出求学,开启了自己的牙医职业生涯。50多年的大医院教学、门诊、查房手术、出国交流,已让当年的“小医生”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口腔医学专家,但为农民看牙的梦想依然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
在该博物馆里,颜雨春还特地建了个口腔诊室,专为群众看牙。诊室内配备有高档综合牙科治疗椅2台、全数字化口腔CT、三维种植牙机、监护仪、德国洁牙器、进口微创手术器械包等先进仪器设备,拥有中、初级职称牙医、护理各1名,都是各大医院的专家和中坚骨干,自愿、轮流利用调休时间到竹塘口腔坐诊,不收取任何报酬,让颜雨春感动之余也激励着他更有信心把“竹塘口腔”办成品牌。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在自家隔壁不挂号,不排队,没花多少钱,就把痛了几个月的一嘴烂牙治好了。”家住口腔诊室隔壁的老人刘传香高兴得逢人就夸诊室开得好。
据了解,竹塘口腔医学文化发展博物馆自从今年6月1日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团队20多批次,近200人次,口腔诊室自9月20日开诊以来,累计接诊牙科病人70余人。
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鼓励退休医生等“银发人才”回乡定居,发挥“银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口腔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蒋勇看来,颜雨春返乡创立口腔医学博物馆正是对该方案的积极呼应,有利于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口腔健康水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技艺娴熟的青年医生、解除牙病痛苦后露出灿烂笑容的村民们,忙碌的银龄专家颜雨春开心地笑了。
新时代的“竹塘口腔”正成为安徽魅力山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