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让,你礼让,互让十丈美名扬。”在安徽省枞阳县,一直流传着一个先让礼让的故事。当前该县正在大力开展“先让礼让”公民美德教育,枞阳县人民法院也运用“先让礼让调解工作法”,助力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和谐“工作室”礼让故事多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特邀调解员李腾参加这次调解。李腾是我们法院从事审判工作、经验丰富的已退休老法官……”日前,在枞阳县人民法院“先让礼让工作室”内,法官和特邀调解员正在对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案进行调解。为了解开当事人双方的心结,法官和特邀调解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双方同意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和解。而发生在这间“先让礼让工作室”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工作室内“先让礼让”的典故、“和为贵”等标语也格外显眼,沙发、小圆桌更是拉近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它的八步工作法:“说、听、记、察、劝、让、和、访”,不仅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办案法官,也影响着前来法庭的当事人,促进当事人循礼而让、以礼致和。特邀调解员李腾说:“在调解过程中,主要对双方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及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哪个让步了,哪个没有让步,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让要让在明处,理要讲清楚,做到心服口服。”枞阳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汪霖介绍,该庭邀请了有法律、教育等方面特长,社会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参加调解。特别涉及到民生、弱势群体的案件,均有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今年到目前为止,调解案件数达到1000多件,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融入“诉源治理”新格局
储玉姣是枞阳县人民法院义津法庭的庭长,义津镇作为“先让礼让”的发源地,她也是耳濡目染着这里谦和退让的文化。在每一次调解中,她都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双方的诉求,转变多元角色,时而是“调解员”,时而是“倾听者”,找寻调解契机。“我们基层法庭,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充分运用先让礼让工作法,通过情与法相结合,把调解贯穿到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争取双方都各退一步,达成共识,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工作中,义津法庭把“先让礼让工作法”融入到城乡社区“诉源治理”工作格局,融入基层解纷网格建设,在线开展化解、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对引导人民群众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自“先让礼让工作法”推行以来,该法庭共调解结案60余件,成功化解多起民间借贷、合同以及侵权类纠纷,切实提升了矛盾化解工作的实效。储玉娇说,“今后,我们会持续将先让礼让这种理念融入到矛盾纠纷的化解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礼让”法治相“融”诉前高效解纷
正是基层法官、特邀调解员这样的基层人员,巧用传统文化讲故事,构建多元解纷机制,使大部分的民商事纠纷调解在诉前。2023年以来,枞阳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诉源治理提升年活动,一审新收民商事案件较去年下降8.65%,加强与多部门联调联动,形成乡街镇村社的“家门口”解纷网格,全面推行“先让礼让工作法”,在全县率先建立“先让礼让”工作室并成功调解案件430件。
枞阳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来宾介绍,近年来,该法院将“先让礼让”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把“先让礼让”的精神融入调解工作,不断增强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现代化审判理念;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通过情与法的相结合,把调解贯穿到审判执行全过程,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铜陵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