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法院依托微信“出庭”小程序,成功调解一起涉企买卖合同纠纷,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原告王某在八公山区经营一家烟酒商店,被告A公司在上海做餐饮生意,由于经营需要,双方经熟人介绍,多有生意往来。被告刚开业不久因资金紧张,便以赊账的方式,从原告处采购烟酒。后由于该公司法人变更,公司进行债务审计,被告向原告发送一份《企业询证函》,向原告确认了欠付货款5万元的事实。但经原告多次向被告催要货款,被告却迟迟未能偿还,遂诉至法院,请求偿还欠付货款。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翻阅卷宗,发现案件事实清楚,便积极组织原、被告进行调解。通过电话沟通,原告表示其与被告还有其他的案件,双方矛盾很大。因双方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承办法官决定开庭审理。庭审中,原、被告针锋相对,拒不相让。庭审后,承办法官继续对双方当事人做工作,一方面做好情绪劝导工作,一方面积极引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被告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愿意一次性支付欠付货款5万元。由于被告公司为外地企业,为了节约企业诉讼时间和成本,承办法官征询双方意见,采用线上方式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协议达成后,被告于调解当日就履行了全部调解款项。至此,该案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八公山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持续将“枫桥经验”运用到优化营商环境中来,主动融入辖区企业,妥善化解涉企纠纷,精准服务企业发展,扎实推进调解工作,减轻企业诉累,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法院力量。(王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