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宁国市整合12345热线、政民互动留言等平台,建立“周六大接访”、政商恳谈会、市委常委会现场办公会等工作机制,打造为民办事“宁呼我应”指挥中枢,通过每日“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实现“宁有所呼、我有所应”,办理工作质效位居全省前列。
“线上线下”收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收集”,构建诉求收集“齐步走”机制。
部门联动收集。畅通政民互动、12345热线、为企服务平台等“接诉”渠道,实现线上多渠道受理群众诉求。推动“部门联动”机制,网信办、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府办、公安局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同步汇总上级交办问题。针对问题类型实施分流,安排相应途径按程序办理。
现场问诊收集。每月召开1次市委常委会现场办公会,今年1月至3月收集企业需要市级层面帮助解决的电力供应、企业用气、道路交通安全等43项重要事项。每月召开1次政商恳谈会,围绕1个主题邀请6家至8家企业参加,今年1月至2月共收集问题37个。常态化开展“周六大接访”活动。2023年市委主要领导接待群众89批167人次;市级党政领导接待群众277批491人次。
领导一线收集。坚持“一把手”亲自阅件批件,全面收集掌握各领域民生诉求。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关注并交办群众来信,安排专人督办,有效提升办理效率。2023年,市委主要领导共批阅群众来信899件,问题化解率99.11%,群众满意度98.78%。
“四早四快”全流程处置回应群众所望所盼
构建“早预见、快研判,早受理、快办结,早回应、快复盘,早督查、快闭环”处置机制,全渠道回应群众所望所盼。
联动快办理顺流程。各部门联动,理顺“接、转、办、督、考”诉求办理流程。坚持早预见、快研判,对各类信息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抓取、第一时间受理。坚持早受理、快办结,对能够立即解决的民生急事小事当日处置到位;对需要调查核实的事项,7日内给予反馈说明进展。坚持早回应、快复盘,在民声诉求办理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做好正面回应。坚持早督查、快闭环,定期督查复核,确保群众反映问题销号归零。2023年,编发《宁呼我应》168期,解决群众和企业诉求788个。
全程督办形成闭环。将定期组织“回头看”和不定期暗访核查有机结合,防止民生诉求办理“打折扣”。每月分析总结,定期盘点本级民声诉求办理情况。不定期进行实地核查、暗访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至承办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给予全市通报批评。2023年,开展民声诉求专项督查120次,编发《督查快报》110期。
精准优办提升民生温度。建立回应回访制度,建立“不满意”台账核实回访,对存在明显疏漏和未落实的,认真妥善处置,让办理的“颗粒度”更细一点。2023年累计回访800余次,确保办理质效。
“源头化解”治理解决群众所急所需
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从“被动处理”转向“源头化解”。
行政效能提高。市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宁呼我应”办理工作,以“四不两直”方式赴老旧小区、集贸市场、学校医院等实地了解群众反映问题。针对群众办事成本高问题,打造“全程通办、为宁分忧”基层政务服务品牌,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让59个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办事不回乡、就近即可办”。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企业诉求“小事”不小办,打造“徽常满意·在宁舒心”为企服务品牌,构建“创新智慧”的产业生态、“相互成就”的创业生态,跑出诉求办理“加速度”。宁国市连续四年获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首评首获“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明确一类问题由一位分管市领导统筹,一个市直部门牵头。建立常态预警工作机制,吸纳4082名楼道长、650名保安员、45名“六老”调解员、178名治安信息员加入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组建15个微信群,深化群防群治,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宁国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