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区电动车充电自燃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惨痛教训让人触目惊心。痛定思痛,分析火灾原因,小区电动车无处充电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现在的小区,多半为高楼,11层、16层乃至31层以上,一个楼里的住户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一个小区基本户数体量在千余户乃至更多。尤其是老旧小区和安置小区,家庭选择电动车出行的概率更大。如果一个家庭配备一部电动车,那就意味着将有千余部电动车每天需要充电。但从目前的小区建筑情况看,充电的场所基本在架空层或者负一楼地下室。一旦电动车电瓶自燃,定会引发周边多部车辆连锁反应,如发现不及时,往往会再度引发建筑外墙保温层燃烧,致使火势蔓延至楼上,引起人员伤亡事故。据观察,还有很多电动车主直接把车辆停放在楼道门厅内,不仅阻碍了逃生通道,更是让火势有了直接通过电梯井和楼梯间直接上窜燃烧的可能。下雨天,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电动车挤满了楼道,隐患极大。
疏堵结合,既然不让电动车进楼,那么势必要解决百姓的电动车充电问题。纵观目前的各大小区,室外充电设备缺乏,仅有的几处充电桩根本满不了群众需求。同时露天设置无防雨棚,在雨雪天气,百姓基本不会选择在此充电。更主要的是群众在户外充电的自觉尚未形成。
建议:
1、在小区建设规划初期,就要考虑增设户外带雨棚的电动车充电桩。以1(充电设备):2(住户数)的基数设置充电桩。
2、参考立体停车场的结构,设计建造立体电动车充电楼,利用敞开式空间,全监控管理的方式,时刻关注电瓶自燃问题。加强电动车的统一安全管理。
3、考虑小区空间有限等因素,建议建立货柜式单电瓶充电柜,像邮件报箱一般,让电动车主把电瓶从电动车上取下,放置在防火材料制成的电瓶充电柜内分格充电。提高小区空间利用率,且可以达到一户一格的配备标准。
4、在小区楼道进口,设置超市入口感应栅栏,人员可以从侧向转角进入,有效阻止电动车进入。对推轮椅的住户,发放钥匙便于开启。
5、广泛宣传防火安全,杜绝飞线充电、占道充电、提电瓶回家充电等问题。提醒电动车主定期监测电瓶完好程度,及早发现自燃隐患。倡导开展电瓶以旧换新、废旧电瓶定点回收奖励业务,使百姓电动车电瓶始终保持正常使用状态。减少百姓换瓶负担。
(谭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