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文明创建
亳州唢呐传承人讲述与唢呐的不解之缘
来源:李会会 潘晴晴/文 宋浩宇/图 2024-07-18 15:31:19 责编:代明俊 胡明兵 张文洲

在亳州,唢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乐器,以其高亢激昂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隋氏唢呐作为当地三大唢呐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七代传承,成为了亳州乃至安徽的文化名片。近日,笔者走访了亳州唢呐传承人隋景泉,听他讲述了与唢呐的不解之缘。

DSC09868(1)

隋景泉在介绍隋氏唢呐历史。

发端与传承:两百余年的辉煌历史

“我是隋氏唢呐第六代传承人,到我孙子隋予杰这一辈已经第八代了。”隋景泉在采访中提到,隋氏唢呐发端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一流派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曲目,在皖、苏、鲁、豫四省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隋氏唢呐的代表性人物隋兰魁先生,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他不仅亲自传授技艺给子女和侄儿侄女,还广收门徒,为隋氏唢呐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艺与创新:独特演奏技巧与丰富曲目

“大把攥、小把攥、闷子还有三代反调,是别具一格的,在全国都没有的。”隋景泉在说到隋氏唢呐的特点时款款而谈。隋氏唢呐的演奏技巧独特,以“吐、捂、遮、攥”为特色,把攥子时不仅能吹奏戏曲、音乐,还能模仿唱词,其吐音技巧独具匠心。

吹唢呐用的领奏乐器有大小唢呐、把攥子、毛脸筒、闷子、哈筒等。这些唢呐系列的乐器,或深情,或嘹亮,或粗犷,在表达喜怒哀乐上,各有所长。再加上别具一格的“吐、捂、遮、攥”等演奏技巧,使唢呐在塑造生旦净末戏剧形象,营造欢乐、深情、悲哀的艺术氛围上惟妙惟肖。

隋氏唢呐的曲目也极为丰富,既有传统名曲如《夺丰收》《山东大鼓》《拾棉花》等,也有大型协奏曲如《霸王别姬》《梁山随想》等。隋景山教授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积极创新,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管弦乐曲,如唢呐曲《思乡》《金秋赞》,闷子曲《八板》,笛子曲《闹花堂》,双管曲《盼归》,笙曲《月舞》等,这些作品深受同行赞誉和观众喜爱。

传承与影响:五万余人的传承队伍

“亳州所有吹唢呐的,目前来说,35岁以上的都是我们家的学生。”隋景泉告诉笔者。隋氏唢呐的传承不仅限于家族内部,更广泛地影响到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隋氏唢呐的弟子多达五万之众。这些弟子中不乏优秀的唢呐演奏家和教师,他们不仅传承了隋氏唢呐的技艺和精神,还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艺术。

隋氏唢呐的传承和影响还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亳州这边红白喜事都要吹唢呐,唢呐在亳州非常受人喜欢,无论再穷再富都要找一班唢呐为自己老人做寿、送葬,有很多的演出。”隋景泉告诉笔者。

在亳州及周边地区,红白喜事等场合几乎都会邀请唢呐班子进行演奏。隋氏唢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隋景泉和隋予杰还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传承和弘扬这一民间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DSC09879

隋景泉在介绍唢呐的传承情况。

隋氏唢呐作为亳州乃至安徽的文化名片,其两百余年的传承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相信隋氏唢呐将继续在亳州这片土地上奏响更加美妙的乐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