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炎炎夏日,广德市桐汭街道苏觉社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摘收获,像这样的场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土生果农许国林,淳朴善种桃满林
许国林,一位土生土长的果农,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他与桃子的故事。
“我的果园里桃子有蟠桃、黄桃、水蜜桃等十几个品种,每一个品种的桃子都好吃”,许国林骄傲地说。在他的果园里,可以看到一片特别的桃树林,这里种植的桃树,每一棵上都长满不同品种的桃子,且每个品种都色泽鲜艳、果大鲜甜。这是许国林在种植桃子的十几年间,深入研究探索桃树种植嫁接技术的“实验田”,他想通过嫁接技术,结合不同水果的优良特性,降低生产成本,让顾客可以用更低的价格选择优质的水果。许国林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实践,种出了外观饱满圆润,果皮油亮诱人的桃子,在成片青翠欲滴的桃树林中十分显眼。
当被问到是否掌握了某种“种植宝典”,许国林谦逊地笑着说:“我并没有特意向哪位专家求教过种植技巧,一切都是在田间地头,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摸索出来的。”实际上,正是这十几年来在桃树种植道路上不懈耕耘、勇于实践的宝贵经验,汇聚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功秘籍”。
汗水滴落绿野间,坚守酿出紫珠甜
王伟国是浙江长兴人,他的故事,始于一次对农业发展空间的敏锐洞察。因为妻子是广德人,2008年他来到广德,被这里广袤的土地和巨大的农业潜力深深吸引。尽管与长兴相比,这里的葡萄种植并不普遍,但正是这种“空白”让他看到了无限可能。凭借着自己对农业的深厚情感和经验,王伟国在这片热土上种下了第一颗葡萄的种子,也种下了自己对于农业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创业之路从无坦途,王伟国在葡萄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从土壤改良、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他的智慧和毅力。然而,王伟国并没有退缩,他利用自己的资源,频繁往返于长兴与广德之间,向亲戚朋友请教,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每一次的请教学习和自行摸索,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经过不懈地学习和实践,王伟国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广德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葡萄种植技术,他大胆尝试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在苏觉社区,建立了第一家家庭农场经营型的葡萄采摘园,集采摘体验、摊位售卖、现摘现送于一体。伟国葡萄采摘园面积约三十亩,销售的葡萄主要有阳光玫瑰、奶油葡萄、腾稔葡萄、夏黑等多个品种,在王伟国的精心呵护下,葡萄园逐渐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展望未来,王伟国表示将继续深耕葡萄种植领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为广德的农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创新播种希望田,热爱浇灌蜜果园
董皓,一位80后返乡创业青年,她的故事,和那些小巧玲珑、色彩斑斓的多肉植物密切相关。早在零几年时,多肉植物便以它们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董皓的注意。2013年,董皓大学毕业,面对未来的选择,她果断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返回家乡,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追寻那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绿色梦想。
起初,董皓从外国引进了一批优质种苗。然而,当她准备将种苗种下时,却发现,梦想变成现实并非易事,在这片几乎空白的全新领域,董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但董皓既有热爱,又肯学习。为了种好多肉,2015年,她毅然踏上了前往上海多肉基地的求学之路。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了多肉种植的理论知识,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多肉植物对于土壤要求很高,因此,在土壤的选择上,董皓丝毫不敢马虎,为了确保多肉的品质,她特意选用了进口的泥炭土。有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的土壤支持,多肉的种植产量十分可观。目前,董皓的多肉种植园是安徽省内唯一一家大规模种植多肉的产业园,她成为了这条少有人走的道路上的先行者。
对于多肉的销售,董皓以她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采用了“零售+批发”的融合模式,实现了市场的深度渗透和广泛覆盖。“销量最好的一年,我们对外批发了50万颗砍头苗”,董皓自豪地说道。同时,董皓深知直接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性,精心打造了苏觉花园这一零售平台,将自己对于多肉的热爱和具备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顾客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多肉的售卖方式,董皓也在做新的探索。积极学习线上销售环节,研究开拓线上销售渠道,是她短期内的一个目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辛勤就收获风景,这是地里不成文的规定。这些勤劳朴实的果农们,用粗糙的双手和努力的汗水,在田间酝酿着一首诗,等待时光的答案。
渺小得像麦芒,梦却做得浩荡,满身是泥的人,也可以满眼是光。(金文静 陈欢 邓俊豪/文 周岳瀛 郭哲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