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市烈山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原被告均为聋哑人的案件,让当事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听见”了公正的声音,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该案是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张某系聋哑人,被告黄某丈夫赵某向原告张某借款9000元。后赵某突然去世,由被告黄某承诺向原告张某还款,并重新出具借条。但之后,张某多次催要未果,只能提起诉讼。
承办法官考虑到当事人为聋哑人,不便于接听电话,随即改用微信联系当事人,耐心告知案件审理流程、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义务。为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各项诉讼权利,承办法官决定聘请手语翻译老师为当事人提供同步翻译。
庭审当日,原告张某及其手语老师到庭参加诉讼,被告黄某经传票传唤虽未到庭参加诉讼,但承办法官为查明案件事实,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被告及其亲属了解案件情况。
庭审中,承办法官特意放慢语速,控制庭审节奏,方便手语老师准确完整地同步翻译。特别是针对“借条出具经过”“借款催要情况”等关键信息,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语言翻译,让当事人充分理解法院调查事实的意图,手语老师再耐心将法官问话 “说”给张某“听”,并将张某用手语及肢体动作所表达的内容翻译给法官。整个庭审过程规范、有序,在无声中体现了法律的“温度”。(曹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