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和风细雨化解纠纷
来源:江淮时报 2024-09-02 11:20:03 责编:周晓东 刘鹤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安庆市桐城市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形成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要义,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善治之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并作为全国31个“枫桥式工作法”之一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

当前我省正在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为总结运用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议如下:

一、主动预防矛盾纠纷要源头发力、抓早抓小

街道(乡镇)、社区(村)两级要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的工作思路,构建“党组织+网格长+政法干警+住户”的网格治理模式。严格落实投诉举报群众、特殊困难群体、单元长和联防长、“两代表一委员”等“五个必访”,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讲、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及民生服务协办等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推行“主题党日+群众说事会”制度,聚焦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全流程跟踪督办、全链条闭环管理。通过群众“说事”理民意、集体“议事”汇民智、为民“办事”解民忧、群众“评议”顺民心,推动形成礼让和谐的良好民风。健全以公安民警为主导、社区(村)治保会力量为骨干、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治安联防工作网络。充分发动商户、安保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围绕商业街区、校园周边、公园广场等区域,常态化开展联防联控。

二、靠前化解矛盾纠纷需整合资源、多元协同

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综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现信访、调解、仲裁、诉讼一揽子为民解忧。在加强社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充实行业性专业性调解队伍,规范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程序,完善全域立体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大力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有机结合,组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建立街道(乡镇)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构建由律师、法官和司法所长组成的专业法律专家团队,积极为重大事项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主动参与重大矛盾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重大公共风险防控。推广执源治理中心建设,在执行案件的前端,通过教育引导、强制威慑等方式督促义务人自动履行义务,帮助权利人及时兑现权益,从源头上减少进入强制执行阶段的案件数量,实现案结事了。

三、有效减少矛盾纠纷应文化赋能、德法并举

人民调解员及法律从业者要深入领会“六尺巷工作法”中“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有效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引导矛盾双方互相礼让,做到进而有度、不得寸进尺,退而有节、不委曲求全,促使双方当事人“事解心了”。将六尺巷文化中“和为贵”的处事理念、“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中,规范群众言行举止,让干事创业、做人处事有尺可依、进退有据,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在公园、广场、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建设文化墙,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微视频,推动六尺巷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广覆盖,以文化润民风,以礼让促文明。积极开展系列邻里志愿服务、人物专访、“微宣讲”,形成“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遇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良好态势,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实现社会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李晨婕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省委会常委、安庆市委会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