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关口 守住景区安全“红线”
来源:江淮时报 2024-09-04 10:32:27 责编:周晓东 刘鹤

随着国内旅游业快速恢复,各大旅游景区游客爆发式增长,但景区安全管理问题逐步显露。文化和旅游部在2022年8月发布了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应对景区流量增长情况下的安全排查、设施检修、应急管理和动态管理等工作。

当前,景区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多集中在各类吊桥、高空栈道、玻璃栈道等带有“网红”性质的高空体验项目上,这类项目本身的安全设计较为复杂,供应商和服务商一般会针对不同建设环境、使用频率设计复杂的安全管理和维护标准。但就各类事故调查结果来看,出现事故的景区往往未按照标准配备安全设施,如需配备五点式安全带的项目,只配备了三点式安全带;未严格执行安全告知、安全维护制度,未正确指导游客配备安全保护设施,或未定期维护设备。

由此可见,在景区安全事故中,“人的风险”高于“物的风险”,景区管理部门在加强游客人身安全保障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对各类硬件进行改造、升级,还要深入优化游客安全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全面把好责任关,才能真正将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全面优化过程监督。细化游客安全管理责任,明确景区管理层、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完善监督检查体系。景区安全管理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监督机制,重点对基层工作人员落实安全告知、游客体验前安全设备检查、游客体验中协助保护、游客体验后再次检查设施状况进行监督,压实一线工作人员责任。针对高风险项目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监控体系,充分应用高清监控、无人机、记录仪等技术手段,全面监督安全责任落实情况。

二是增加安全设施冗余度设计。指导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在可承受范围内增加安全冗余度设计,即各类安全设施的安全限度、使用限度、维护周期限度都设置一定冗余,以此提高安全标准,同时提高安全检查频率,在风险显露前做好设施维护和更换准备,不让风险“过夜”。

三是加强动态化安全预警防控工作。应充分考虑特定时段景区客流量激增的现实情况,在客流量过高时针对安全设施使用率过高且难以被全面检查的问题,提前做好游客分流和安全应对方案,通过控制客流量、增加安全员等方式保障基本安全管理质量。在非节假日等客流量较少的时间节点,要充分利用缓冲期做好设施安全检查,全面排查各类设施风险。

四是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反馈改进机制,安全管理部门可基于PDCA循环管理机制对景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邀请监管部门、安全设施供应商、景区安全管理研究者、游客代表等定期对景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综合体验、评估和分析,找出制度设计、落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定位根源性风险,制定科学的改进建议。此外还可通过线下客服渠道、网络订票渠道、网络点评渠道等主动收集游客对景区安全服务的评价和意见,对于游客反映问题进行及时调查和处理,并反馈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

(作者系民盟巢湖四中支部盟员,巢湖市空中120应急救援队队长  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