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六县”(即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安徽省广德市、郎溪县和上海市白茅岭农场)面积10118平方公里,极为适合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该区域主要优势有:一是地理位置突出,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长三角四大城市的地理中心,被称为“长三角之心”;二是地形地貌丰富,是黄山、天目山、茅山余脉山体的交汇区,也是太湖、南漪湖以及钱塘江、青弋江的源头共存区;三是交通条件便捷,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沪渝高速、长深高速、芜申运河等重要交通干线纵横交错;四是生态环境优美,是“两山理论”发源地,茶叶产量、竹林面积名列全国前茅,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过90%;五是文化底蕴深厚,吴文化、楚文化、越文化在这里交织,磨盘山、骆驼墩、城山古城等历史文化遗址在这里沉眠;六是旅游景点众多,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5A级景区、26个4A级景区散落其间,其中4个市县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20强。
但在“一地六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各自为战”现象比较凸显;文旅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度不高,文旅康养有待“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文旅产品大多以观光游为主体、结构比较单一,康养产业尚处培育期、链条不长;文旅康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等。
为此,郎溪县政协建议:
绘制文旅康养新蓝图
将发展“一地六县”文旅康养产业纳入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加以研究,高位推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支持“一地六县”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发挥“长三角之心”文旅联盟平台作用,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共同编制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一地六县”联合组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公司,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省文旅、卫健、民政等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帮助郎溪等地按照省级《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从战略方向、顶层设计、功能布局上精准定位,细化完善相关规划,确保付诸于行、见之于效。
探索文旅康养新路径
进一步打破“一地六县”壁垒,共同探索新时代“幸福产业”新路径。推动“一地六县”交通融合,建设多条“一地六县”到“大黄山”便捷“走廊”,推动区域内高铁、高速及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开通和运营,完善“快进慢游”的立体式交通基础设施。鼓励“一地六县”资源融合,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健全“春踏青、夏避暑、秋丰收、冬温泉”的文旅康养产业链条,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景区景点联票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共同做大市场蛋糕。促进“一地六县”信息融合,加快推动区域智慧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强文旅与医疗、养老等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旅游产品、康养资源与市场信息一体运营,不断完善文旅康养服务体系。
培育文旅康养新业态
打造集成式“文旅康养+”体系,不断丰富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业态。借鉴《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更多优质的创新药械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医疗保障。谋划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结合地方中医药资源,引导服务机构推出艾灸、推拿、中药浴等“中医+”的康养套餐。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文化养生、精神慰藉等各个层面的服务需求,鼓励各地培育和发展旅居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养老业态。出台保护、传承和发扬地方美食文化政策,推动美食产业发展,发扬地方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同时,创新推行“点状供地”模式,丰富旅居业态,为发展民宿、农家乐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打造文旅康养新高地
重点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全国旅游示范区,给予其文旅康养项目资金支持,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创建A级旅游景区,提升景区品质。参照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广德先行区建设,鼓励郎溪县同步建设文旅康养基地先行区,打造成为“一地六县”乃至“大黄山”文旅康养产业先行样板区。激励基层先行先试,在旅游服务、旅居康养服务、养老护理等方面做好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畅通地方借助省级以上媒体发布文旅康养信息的渠道,支持地方参加或承办有关项目招商会、旅游产品博览会和文化节庆、康养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各地文旅康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