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安徽地理标志食材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食材,以县域绿色食材为主要原料,联动各市、县特色餐厅、特色小吃企业开展地方特色餐饮标准化建设,推动地方特色小吃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且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近几年,各地政府积极发掘和保护地方特色美食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食品产业集群在我国多地崛起,并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
安徽特色小吃品种丰富,如老任桥牛肉、徽州臭鳜鱼、老蚌埠红烧蚂虾、淮南牛肉汤、无为板鸭等,但都没能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
究其根源: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特色美食认知度不高;二是缺乏产业规划,特色小吃产业与上游产业链条融合度不高;三是产业小、散、弱,未能形成标准化经营模式,工业化发展滞后;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内涵挖掘不深,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较低。
为此,建议:
实施皖美味道 明确发展重点
挖掘一批具有产业规模、发展潜力、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美食,明确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特色美食产业。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注重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布局,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着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以质立足、以质创优。深入推进原材料种养和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实现产业集聚效益,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在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
突出资源优势 加快产业融合
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重要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推进地方特色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与关联产业交融互动,引导纵向上下游企业和横向关联企业的紧密衔接,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计划,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鼓励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原料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
树立工业化理念 推动标准化生产
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为突破口,加快补上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支持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体系,积极采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优质化、规范化程度。鼓励食品加工经营单位与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规范接轨,建立HACCP、IS022000等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食品加工经营企业引进转化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制定产品标准,引进先进加工、制作和包装技术,推动半成品、成品的工业化进程,激活乡村振兴全产业链条。
讲好美食故事 强化宣传推介
收集整理安徽各地特色小吃背后的故事,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制作发布推广安徽美食文化,提高安徽各地特色美食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安徽地理标志食材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食材,以县域绿色食材为主要原料,联动各市、县特色餐厅、特色小吃企业开展地方特色餐饮标准化建设,推动地方特色小吃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且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强化宣传推介,深入挖掘特色美食蕴含的人文历史故事,丰富文化内涵,形成关于安徽地域独特饮食文化,为安徽美食贴上鲜明的标签,提高安徽特色美食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省政协委员 周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