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合肥“文里文气”城市气质
来源:沈昕 2024-10-15 09:48:07 责编:周晓东 刘鹤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合肥市日益关注城市人文氛围的营造,确定了“文里文气”城市气质的打造方向。目前在公共文化设施适配度、传统文化符号凝练、多元形象传播路径开发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针对于此,从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推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精细化治理

合肥在持续强化“硬实力”的同时,还应大力提高“软实力”,通过文化推动城市发展观念的转变,提高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能力。

首先,需要重构文化符号空间,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传达文化记忆。需要意识到一座城市基于文化产生凝聚力和生命力,并由此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场所层面的“公共空间”,最重要是在这个场域形成情感化和归属感链接的“精神共鸣空间”。借助具象化的设施,凝聚无形的价值观观念、意义和情感。在这过程中逐渐凝练城市精神,对内增强市民的空间归属感,对外树立城市文化形象。

其次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建构。在人民需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功能设定应突破传统形式,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结合各地人群分布类型、工作和生活模式差异等特点,因地因时布局规划,满足市民不同需求。最后引入科技创新治理,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质量。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等新型文化服务形式层出不穷,人们文化交流的范围已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借助科技力量可以创新性治理公共文化空间,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文化资源需求进行采集、整合与分析,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区域分配,定制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普及率和服务满意度,并将考核结果融入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智慧,保障市民文化生活利益。

协调人文历史与现代生活平衡发展

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挖掘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的渊源,探索地域文化的形成,分析地域文化的风格,传承地域文化的文脉,是城市文化空间价值建构的关键。城市气质塑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区域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科技赋能,让“科里科气”和“文里文气”协调并进、融汇发展。科技创新为城市文化气质生成和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工厂改造”“文化+乡村”……厚重文化变成生产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实力,文化创意正日益成为合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着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

强化市民文化自觉意识

一是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群体思想凝聚力。党员干部率先塑造“讲政治、守纪律、能干事、能作为”的工作形象,加强合肥市各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及时、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激发人们对城市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教育为重,提高市民文明水平。市民文明水平是城市文化气质最直观的体现之一。合肥市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将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融入于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全过程。可参考“淄博模式”,以“小故事”讲“大道理”,不拘泥“小板凳”还是“大讲堂”,主张用“听得懂、能理解、见实效”的宣传形式,感染带动更多的人感受美德力量,共同绘就城市精神文明“人好物美心齐”的新图景。

三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群众所思所盼,组织广大党员、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进一步拓宽精神文明建设范围。

借助以上做法,协助探索城市文脉延续和创新的具体路径,完成城市文化意象更丰满的建构,助力合肥市新阶段“破茧成蝶”。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