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蚌埠市禹会区张公山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建好建强“一组一会”,在组织引领、队伍建设和治理方式上下功夫,凝聚治理合力、激发治理活力、增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为充分发挥“一组一会”作用,张公山街道在8个社区、29个小区,设置住宅小区(网格)党支部28个,小区党支部18个,居民议事会29个,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架构,同时打造基层自治平台,采取“小区事群众议,居民忧邻里解”模式,建立“张公解忧室”8个,选聘人民调解员116个,组建专业调解队伍4支,通过“红心365”+“张公解忧”方式,组织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凝聚治理合力,用党建引领这枚“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从社区“独唱”变身“大合唱”。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打造了“红心365、居民议事会、张公调解室”等城市社区基层管理新平台,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烦心事、闹心事”。“红心365”平台将支部建设与网格管理紧密结合,以各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各小区(网格)党支部为关键、以“便民服务站、文明创建站、社工安心站、平安建设站、卫生健康站、文体活动站”6大服务站点为活动阵地,实现组织联动共建、联盟资源共享、难题联动共解,做好社区的“红管家”,架起党群“连心桥”。文轩社区在召集“居民议事会”讨论小区事务时,群众反映辖区一老旧小区内电瓶车乱停放、私搭乱建等问题突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随后网格员到该小区进行了深入走访,调查发现小区一楼的16家住户私开后门,在门前圈起公共绿地建了“小别院”,小区内道路出入口处电瓶车乱停乱放影响出行,居民楼前随处可见散落的电瓶车充电线,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小区环境亟需改造。社区及时将该情况通过“红心365”平台报至街道,街道党工委研究确定小区环境整治处置方案后由社区组织推进改造整治工作,社区依托“文明创建站、张公调解室”多次召集党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围绕小区环境改造问题进行商讨,制定了改造方案,为切实推进改造工作,“张公解忧室”组织党员志愿者逐户开展“敲门行动”,上门入户宣传公共设施维护责任、私搭乱建安全危害等政策法规,提升群众的法治理念和安全意识,16户违建全部拆除,优化了小区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配置安装膜结构充电桩200个,解决了电瓶车停放和充电问题,经过党员志愿者们不懈努力,历时6个月完成了该小区环境改造工程,解决了居民们的“闹心事”。
街道党工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利用地处4A级风景区张公山公园因地制宜打造了矛盾纠纷调解品牌“张公调解室”,充分整合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小区“五老”人员、网格员等队伍力量,分别组建婚姻家庭、物业邻里、退役军人、劳动保障等矛盾纠纷调解队伍,通过社情警情互通联动工作机制,街道协调司法所、派出所三方联动,通过运用函告书、电话通报、专项工作微信群、QQ群等载体及时通报矛盾纠纷信息,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对需要处置的矛盾纠纷和重大风险隐患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快速有效处置。
截至目前,各基层“张公调解室”共收集各类社情警情信息1700余条,互通社情警情信息1350条,警民联调成功化解处置40起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做到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风险隐患解决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禹会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