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很多,抹不去的是看露天电影,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丰富的精神食粮除了连环画和书籍以外,就是看露天电影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个年代,由于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能够看一场露天电影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享受,许多经典电影,诸如《大渡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这些电影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记得我最早看的露天电影就是《延河战火》,那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吃过晚饭,我就带一张小凳子和大人、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大队部门前的小广场上去,因为如果去迟了就有可能位子被挤到后排了。小小的大队部门前广场可以说是济济一堂,人头攒动,看电影的人非常多,村里面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小时候我对战争题材的电影怀有浓厚的兴趣,一次记得我老家隔壁的堂兄娓娓道来,说《延河战火》电影很感人看了之后受益匪浅,电影中的人物演得惟妙惟肖,觉得解放军很了不起,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凶残的敌人,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对解放军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露天电影印象深刻的是1979年的暑假。那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题材的电影《红日》,还是听那位堂兄说这部电影比《延河战火》更精彩,听说之后我非常兴奋,看到他们吃晚饭出发了,我跟大人说了一下,没有吃晚饭就匆匆忙忙地跟小伙伴们一起不辞辛苦的顶高温跑到隔壁怀宁县的马庙镇育儿村兴致勃勃的看《红日》电影。看电影的过程也是相当曲折的,走到中途,天空突然布满乌云,大有一场倾盆大雨到来之势,同行的小伙伴不少人信心动摇了,说赶紧回家,否则会遭遇雨水袭击。但是堂兄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乌云很快会过去的,不久乌云终于过去了,我们如愿以偿地看上了经典战争题材电影《红日》。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果然如堂兄所说的,精彩度和观赏价值不亚于《延河战火》,特别是电影的主体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曲委婉美妙动听,一直余音缭绕,影响至今!
还有一次看露天电影也是很有趣的。一次大队放黄梅戏题材的电影《天仙配》,那个时候黄梅戏在农村很受欢迎,记得那天晚上中间突然下雨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乡亲们观看电影的兴趣,许多人打着雨伞、披着雨衣来看电影,不仅仅是本村人来看电影,也吸引了周边的怀宁县和潜山县的乡亲们来看电影,他们完全被电影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住了,精彩纷呈的电影情节把淳朴的乡亲们完全征服了,他们心中的真善美成为主角,乡亲们完全没有考虑天公的不作美……
现在回过头来看,农村露天电影确实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白,露天电影以它特有的方式接地气、通人气,打开了人们心中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它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值得怀念和记忆!
农村的露天电影是在物质生活极为贫困、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产物。而在那个时候的农村,除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通上有线广播外,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无比,露天电影成了那个时代人们难得的精神“牙祭”,它使农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历程。从露天电影时代到现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进步,我由衷赞叹新时代的美好!
个人简历:彭旵生,现在安徽省桐城市委办公室工作,安徽大学历史系毕业,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协协会会员,出版个人散文集《岁月的罅缝里》,散文《深秋走访黄梅戏班主彭小佬故里》在新华社举办的“我与黄梅戏”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