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总理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主席后,亲自倡导并推动开展的一项富有特色的工作,如今已成为各级人民政协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发挥重要作用,是各级人民政协必须认真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能。
2017年,组织安排我转岗到铜陵市义安区政协工作。2018年下半年,担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工作期间,除做好专委会日常工作外,我将编辑区政协文史资料作为工作的重点。
经过认真思考,向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领导汇报,准备编辑《义安地名简录》《义安血防简史》和《义安体育简史》三本文史资料,得到了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表示区政协会全力支持。
之所以编辑《义安地名简录》,是因为义安区几经区划调整,地名更替变化频繁,若不及时收集整理,很多有价值有历史的地名就可能遗失。地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是浓缩的历史,缩写的文化,“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地名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交往起指代作用,而且反映一个地方不同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编写《义安地名简录》,有利于传承地名文化,重视地名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规范使用地名。同时,地名安放着人们(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的相思乡愁,在地名简录中将已停用的老地名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一可念来路,二可慰乡愁。
之所以编辑《义安血防简史》,是因为义安区曾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血防人的努力,义安区由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变成美丽宜居地,荣获“全国疾病预防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义安血防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尤其是第一代血防人,多是外地人,由山东医疗队和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组成,他们告别家乡来到铜陵,与“瘟神”展开战斗,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美的“逆行者”。血吸虫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痛苦虽然渐渐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义安人民战“瘟神”的历史。通过编辑《义安血防简史》,留住当年战“瘟神”的历史记忆,唤醒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接续奋斗。
之所以编辑《义安体育简史》,是因为义安自古人文荟萃,体育兴盛,强身健体之风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1958年老洲乡就因篮球运动和牛歌文化被国务院授予“文化之乡”称号,铜陵县1992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如今,义安体育工作更具丰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传统体育薪火相传、全民健身方兴未艾;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4次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涌现出了李忠平、陶月强、丁晓峰、郝利玲等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通过编辑《义安体育简史》,对义安体育工作进行一次总体回顾,记录历史,镌刻荣光,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激励义安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然前行。
编写文史资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要求忠于史实、真实具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广泛征集、具体全面。为此,我在确定体例、搜集资料、甄别史料、文字整理等方面下了大量功夫,有时为求证某一史实,赴多地查阅资料,寻访当事人,实地考察。个中辛苦,唯有自知,但也乐在其中。
2020年底,我退居二线,那时只有《义安地名简录》付梓,另两本文史资料只搜集了部分材料,还没有编写。政协领导找到我,希望我继续承担这两本文史资料的编写任务,我考虑再三,还是欣然接受。2021年9月《义安血防简史》付梓,2023年8月《义安体育简史》付梓。编完《义安体育简史》,我于2023年12月光荣退休,算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句号。
我在政协实际工作时间不长,但我庆幸,为义安区政协“存史”工作尽了绵薄之力。
(作者陈邦元系铜陵市义安区政协原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