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政协为推动肉牛屠宰加工提质增效资政谏言
来源:利辛县政协 2024-11-24 19:53:08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何怀光

202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把现代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加快现代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做大“牛产业”,打造肉牛“金三角”生态圈,以“一头牛”开辟乡村振兴新赛道。利辛县政协紧紧围绕县委部署,组成调研组,县内县外广泛深入调研考察,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推动屠宰加工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肉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柱产业。

坚持规划引领,多元并举。

强化企业引育,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双招双引”、“引育结合”,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育行动。一方面招引全国头部企业。结合我县自身资源禀赋,认真梳理出一批带动能力强、合作空间大的肉牛屠宰加工龙头领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品支撑的加工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本地优秀企业。从全县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中筛选出一批发展基础好、成长性突出、示范带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重点企业,加大支持帮扶力度,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市场拓展、品牌培育等方式做大做强,引导成为市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县肉牛屠宰加工走向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

明确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产品高质量,高标准引领是关键。要把标准化理念应用到原料保障、生产加工和产品检测等各项工作中去,确保产品质量。一是在原料标准上,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签订订单协议,对出栏肉牛交付标准进行规定,促使养殖场(户)按照行业标准规范养殖,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和质量稳定。二是在屠宰标准上,推行“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三是在加工标准上,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制度和生产设施设备革新,推行行业统一生产标准,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在产品标准上,支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严格产品质量检测化验,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科技赋能产业,规范交易平台。一是依托“徽牛云”平台,从“种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予以数字赋能,实现牛肉产品全流程可溯源。二是推进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引导本地肉牛加工企业搬迁至产业园发展,招引牛肉食品、预制菜产品龙头企业来利辛投资。三是加快原润生牛业屠宰加工线升级提升和欣浩翔康美味牛肉食品深加工厂建设进度,实现“屠宰、加工、冷链、仓储、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

推进监管联动,强化风险管控。

形成齐抓共管长效机制。一方面,由相关部门强化检疫检验监督,把检疫检验信息推送到“徽牛云”大数据平台,给企业发放溯源码,便于市场监督部门扫码查询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市场监督部门加强肉品销售环节的监管,严把牛肉产品市场准入关在打击销售未经检疫检验肉类违法行为时为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打击私屠滥宰违法线索。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取缔占街、占道经营和市场外、店外经营肉品摊档,制止私搭乱摆乱卖私宰肉行为及依法取缔居民住宅小区的流动、临时销售私宰点。公安部门协助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开展,处理监督执法突发事件。另一方面,把推进肉牛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菜篮子”工程和保障食品安全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责,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建立健牛肉食品质量安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强化业务指导及日常检查。规范肉牛交易市场管理,标准化建设交易平台,建立并执行进出场登记、人场查验、检疫申报、定期休市、清洗消毒制度,安排与市场管理相适应的人员进场开展市场管理。按照检验规程对符合出证条件的肉牛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使牲畜交易市场规范化、合法化。

堵疏结合规范行业行为。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注药、屠宰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优化监管技术确保动物产品从养殖环节、屠宰环节、销售环节全程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建设屠宰单元格,为小型肉牛屠宰企业提供标准化便捷服务。

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区域品牌。

紧抓产品品质,增加品牌产值。一是大力发展高端肉牛及本地品种培育。按照“三三制”布局高端(城北、三疃)、中端、低端肉牛养殖,积极引进和牛、利木辛牛、安格斯牛及纯种西门塔尔牛。通过种公牛、种母牛、能繁母牛、冻精和胚胎移植,四个维度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利辛肉牛品质,为建成国家级的核心育种场提供最为坚实的现实基础。二是延伸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深加工层次。利辛县要立足加工产品单一、结构趋同的短板弱项,最大程度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向深加工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推行“本地屠宰+异地分割”“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预制菜”等加工模式,支持企业在产品开发、价值挖掘上下功夫,针对特色消费群体,开发出更多分割、烧烤、风干、涮食、熟食等高附加值产品。

紧盯品牌营销,提高产品销量。好产品也要有营销好手段。一是做好渠道销售。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市场;聚焦“皖北乡宴”,研发大众消费肉牛菜品;建立肉牛产品展销中心、营销体验店,拓展利辛肉牛产品销售渠道。二是发挥平台优势。支持企业参加中国肉业协会举办的牛肉及预制菜深加工政策研讨会、全国牛业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合肥农交会等大型展会,支持企业加强与新零售平台、电商平台等合作,线上线下全方位进行品牌宣传,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提高品牌形象。支持“徽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鼓励与其他屠宰加工企业建立深度利益联结机制,统一生产标准和交付品质,对外打响区域公共品牌。

紧抓本地特色,扩大品牌影响。一是打造餐饮文化。加大对全县牛肉菜品的研发力度,深挖牛文化与本地酒文化、药文化、道文化结合潜能,开拓全国牛肉消费市场,打造一批牛肉餐饮示范基地,塑造具有利辛特色的肉牛餐饮文化。二是延伸发展牛骨、血、内脏、皮毛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开发硫酸软骨素、骨肽、血浆蛋白粉、磷脂等特色食品和保健品,实现副产物多元利用,力争把每头牛的价值“吃干榨净”,最大化提升增值空间和经济效益。三是推进品牌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利辛品牌+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皖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肉牛产品直播平台,加强与电商、商超等主体合作,拓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多样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我县牛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早日实现“牛在利辛养、吃在全中国”的发展目标。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培育“欣浩翔”“刘六盒”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切实提升利辛牛肉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优化保障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助力产业发展。积极落实“牛十条”等支持政策,确保产业稳步持续发展。一是在项目用地方面,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前腾出项目发展用地,做到“地等项目”,保障用地需求。二是在财政支持方面,要强化财政持续投入保障,发挥好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债等财政资金杠杆和撬动作用。三是在金融信贷方面,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效能,支持开展肉牛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期货”产品研发。建立财政、银行、保险“三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更好保障屠宰加工企业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科技提升。一是持续完善“徽牛云”平台功能。加快肉牛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打造成为肉牛全产业链一站式管家。加强金融支农密切对接和养殖肉牛纳入平台管理,提升管理数量与质量,积极开展“徽牛云”推介营销。二是在人才队伍方面,依托亳州市新能源学校建设肉牛商学院,聘请国内知名学者、行业首席专家在肉牛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对肉牛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进行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的知识培训,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熟操作的优质人才。三是健全完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专业性兽医队伍和升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升级大数据平台的数字化疫病防治功能,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肉牛防疫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养殖技术和兽医培训计划。利用好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切实提升基础服务人员实操技能和水平。为一线检验检疫提供扎实人才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发展。一是做优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创优营商环境工作部署,把为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解难题摆在首要位置,强化部门联动,协同服务,真正以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二是营造宣传氛围。在县境内高速出口、县城迎宾大道、世纪大道等主要路段增设公益广告牌。积极利用全国牛业大会、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平台进行推介。在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森林·湿地·牛”音乐节,助力现代肉牛产业、轻纺服饰产业互促发展。擦亮“吃牛肉到利辛,营养又开心”的文化名片。三是坚持全要素保障。坚持把要素保障作为重中之重,强化资金服务,保证土地供给,优化审批手续,利用专业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双提升。四是配套冷链体系。建立并完善“县—镇—村”经营网点和冷链配送销售点;鼓励肉牛屠宰企业建设冷藏间、低温分割车间、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拓展并建设长三角快速流通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产销对接的肉牛交易市场和牛肉制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