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来源:江淮时报 2024-11-27 10:55:43 责编:周晓东 刘鹤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征程安徽发展的总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讲话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扎实做到知行合一。

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高校思政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传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与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要聚焦“大思政课”建设,深入挖掘和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张英“六尺巷”故事为代表的和睦谦让精神,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风尚与人际智慧。这种精神品质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价值,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和谐理念相契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六尺巷”文化内涵融入教学科研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完善人格的同时,深刻领悟并践行传统文化精髓,着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如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古鉴今,以文化人,引导思政课教师讲好“六尺巷”故事,切实将“谦和礼让”“亲仁善邻”“心诚意正”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立德树人实践中,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持续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深耕源头治理,创新信访模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蕴涵着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包容豁达的处世观。六尺巷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文物,时刻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面对冲突与分歧时,应以包容的心态、和善的态度、理智的方式寻求解决之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六尺巷所蕴含的“礼让精神”也为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宝贵经验。高校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信访成因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我们要深入挖掘六尺巷文化“礼法兼治”“谦让和合”“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优秀治理因子,走出一条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信访源头治理的新路子,讲好情理,说好法理,加强信访双方的理解沟通,推动事心双解。如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信访工作积极践行“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牢固树立“和”文化理念,把“和”贯彻到纠纷解决的始终,让六尺巷精神时刻闪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和”的润泽下,让包容谦让、与人为善、和气待人成为一个常识,确保每一个信访诉求和意见建议都能得到适时反馈和妥善解决,不断消解信访群众焦躁情绪,做好怨气纾解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营造“尚礼、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不断增进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纪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突出抓好对新任干部、年轻教师、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和新发展党员的纪律培训,实现党员干部从入党、入职到离职、退休后的全周期纪律教育,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党纪学习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学在日常更要抓在经常,督到细处更要严在实处,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增强党性修养、砥砺初心使命的“终身课题”。要始终在转作风强落实上“带好头”,将管党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引领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教师干部队伍,筑牢守好高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坚决扛起巡视工作政治责任,以高度的自觉,全力支持配合省委巡视工作,认真对照巡视发现的问题,突出重点,举一反三,进一步抓好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始终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坚持不懈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让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把丰碑立在全体师生心中。

(作者系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办公室 解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