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人能做哪些事?能做成什么事?
“尽力去做事,用心去服务,相信过程,不问一件事能不能成,做成了怎么样,先动手去做,只求一个无心无愧,对得起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东至县政协委员、“和谐尧城”委员工作室牵头人余卫东这样回答道。
2019年9月12日,在东至县政协支持下,余卫东委员率先成立了“和谐尧城”委员工作室。政协委员们走出会议室,入驻工作室,走进基层一线。委员工作室现有常驻委员8人,今年以来开展专题调研1次、座谈交流4次、公益服务3次,建立了多方沟通、对接、协调、协商的议事机制,梳理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构建了机制健全、多方联动的服务体系。
余卫东委员是尧渡镇河西社区的负责人,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服务基层群众是他最熟悉的领域。
邻里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一些小的矛盾若有人及时化解,大家握手言和,社会便多一分和谐。余卫东委员在面对吵红了脸的矛盾双方,总有自己一套办法。两位外卖员因为“抢单”问题到河西社区评理,余卫东委员递上一杯热茶,把两人领进委员工作室。用了20分钟时间,耐心地听两人陈述,仔细分析事情经过,并进行调解。两位外卖员在调解下,情绪逐渐平复,意识到争执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于事无补。最终,两人在余卫东的见证下握手言和。
这是“和谐尧城”委员工作室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委员工作室的参与下,累计调解矛盾66起,服务人次217人,调解成功率达100%。
在“和谐尧城”委员工作室里,从事公益服务的委员占比不小,这使得他们与群众联系格外密切,能更精准地了解群众需求。为此,“和谐尧城”委员工作室大胆探索“委员工作室+群众代表+志愿服务队”共治运行机制,始终坚持把协商民主、创新履职、凝聚共识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推动党务、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政协委员为桥梁,党员示范岗、居民议事会、工会驿站、退役军人服务站等为纽带的多元联动协商议事机制,构建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工作新模式,将协商为民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位居民心中。
走进“和谐尧城”委员工作室,这个仅10平方米的房间布置得温馨而简约,“和为贵”的字画引人注目,这也是该委员工作室的特色之一。汪芳、方敏两位委员是工作室成员之一,她们在公益协会工作多年,始终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更好发挥协会作用,让公益服务可持续,让基层群众享服务。面对河西社区的困难群众,汪芳、方敏两位委员多次组织公益协会的义工上门服务,自2019年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开展慰问活动12次,惠及困难群众60余人。
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间。矛盾化解让社区更加团结,志愿服务让社区充满温暖。委员工作室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更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房。一位困难群众激动地说:“一直以为政协委员都是做大事的,现在才知道他们也管我们的小事,耐心给咱讲政策、帮着解决问题,困难时委员就是亲人、就是依靠!”
8名县政协委员,一年办成了不少好事、实事、难事,诀窍在哪里?余卫东说,我们坚持政治引领、理论强基、协同联动,增强履职能力和协商本领,确保工作特色突出、联系服务群众接地气。
谈及未来,余卫东说,工作室将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运用委员自身具备的行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行业协会优势,积极参与政协协商,延伸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手臂,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下去,将群众所思所盼收集上来,参与社区治理,广泛凝聚共识,切实帮助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