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岛游访散记
来源: 2024-12-04 10:32:53 责编:奚正喜 何怀光 朱磊

初冬,几老友相约,自驾去环游太湖。作为国内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早已声名远扬,故此前大家都曾多次游历,途中,盛君突发奇想,建议改环游太湖为登西山岛游访,建议瞬即得到一致赞同,于是,电请太湖朋友帮助在西山岛订了一农家别院,之后我们便直奔西山岛。

西山岛位于苏州太湖东南部,是太湖及我国内湖第一大岛。岛南北长11公里,东西相距15公里,全岛面积约80平方公里,由一座4308米的太湖大桥将西山岛与外界相连。我们抵达大桥入口,已近傍晚,四周在夕阳映照下熠熠生辉,整座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谧地漂浮在碧波荡漾的太湖之中,令人生出一种宛如仙境般的神秘感觉。于是,当我们车上大桥,各自都纷纷打开车窗,在领略湖光山色中,开启了西山岛游访之旅。

车过大桥后,透过车窗,夕阳下的西山岛风光秀丽,静美如画,望着如此景色,我们决定沿环岛大道先游览一番,体验黄昏时分湖岛相映的那份别样美景。

作为太湖流域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西山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秀丽的湖光山色,优美的生态环境,点缀在岛上的“西山十景”,揽括了西山岛“湖中群岛,湖湾山水,山中坞谷,山顶峰峦”四个层次的自然景观,自太湖大桥贯通后,西山岛日渐成为旅游观光采风探幽的绝佳之地。

车随环湖大道慢行,放眼望去,夕阳辉映下的湖面荡漾着一片金黄色微波,西山岛倒映在湖中,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近十多年来,太湖治污力度不断加大,如今的太湖碧绿清澈,十分宜人。环游途中,不远处的一座峰峦在雾霭中时隐时现,同车的老陈告诉大家,那就是西山最高峰“缥渺峰”。我想起行前曾查阅过,太湖号称42岛72峰,而其中就有41峰在西山岛上,缥缈峰则是72 峰之首。按行程安排,我们明天将去登缥缈峰,也是此行的登巅之旅。

西山岛不仅风光旖旎,而且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据考古论证,自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大禹治水在这里曾留下过浓重一笔。西山岛还曾经是吴越文化重要聚集地,春秋时期著名的“夫椒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而吴国打败越后,越王勾践献西施于吴王夫差,以麻痹吴而卧薪尝胆,十年后复仇吴国,在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一段经典。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西山岛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西山农耕文化自古以来也很发达,尤其因独特气候条件,岛上盛产众多优质水果,至今时,青种枇杷,西山板栗,甪里雪梨、西山银杏等水果仍享誉岛内外,西山也是名茶碧螺春的原产地。难怪在途中,老陈说西山岛自古就是太湖中的一块风水宝地。

环岛大道全长约40公里,朋友为我们预订的农家别院位于西山岛西端的甪里古村,从太湖大桥到甪里约20公里,我们驱车环游到村口,时已酉时,于是盛君提议剩下的环岛行留给明天下午,随后车开进了村口停车场,下车后,按朋友发的定位,很快就到了农家别院,办理完入住手续后,各自去房间稍事休整。

我们订的是食宿一体的农家别院,半小时后便陆续下楼到餐厅,准备品尝太湖农家美味。餐前,在与别院主人老周闲聊中,他向我们介绍了目前走俏的太湖美食,他说,这里最出名的有“太湖三白”,即白鱼、白虾和白银(银鱼)、太湖蟹、梅鲚鱼,另外,太湖一锅鲜、西山板栗烧鸡也很受游客欢迎。老周接着说,今晚这几道菜都已安排,也是我这里为来客首选的几道名菜。老周纯朴热情的一番话,仿佛让我们舌尖上的味蕾早已欢快跳动,随后的晚餐更是令我们将太湖美味久久留在了记忆之中。尤其是品尝过“太湖三白”后,感觉真的别具一格:白鱼虽类似徽州的新安江白条,但鱼肉之细软口感之鲜中带甜,比之新安江白条却是别有一番风味;而白虾更令我们惊讶,老周为我们上的是“太湖一号”,这是白虾中的精品,与平时一般大虾煮熟后呈红色不同,熟“太湖一号”依旧通体纯白,入口后肉质细嫩,鲜美不腻;至于白银(银鱼),未品尝前,老陈插话说,传说这银鱼是西施的眼泪化成的,你们今天品尝的可是“西施泪”哦。晚餐后就老陈所言,我特地上网搜寻一番,终于得悉了隐藏在太湖中的一段凄美传说:当年西施被献于吴王后,因日夜思念家乡,常到太湖边望月思亲泪洒太湖,久之,西施泪便化作了一条条洁白的银鱼…

入睡前,闭目倚在床上,脑海里却在漫游冥思,西山岛隐匿着多少历史的风云多少感人的传说,短暂的游访又能带走多少故事多少收获…

初识甪里古村

第二天早起,借散步,我走进了甪里古村,去感受古村厚重的历史人文风貌。

在清晨淡淡的雾霭缭绕中,漫步古朴街巷的石板路上,渐渐萌生出一缕穿越时空的朦胧感。村庄整洁静谧,偶尔传来一声犬吠,让古村四周似乎弥漫着一种来自遥远的神秘。昨晚餐后,我特地又与别院老周闲聊了会,他告诉我,甪里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称“绿里村”,至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周术(号甪里先生)游历太湖后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亦称甪湾里,是西山岛历史最悠久的古村之一,村里曾遗留很多各个朝代的古迹遗踪,只是后来被文革损毁了,再后来一些残留的老屋又被这几十年来各家各户建新房时拆除不少,现在村里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已很少。我在想,老周的一番话,又何尝不是太多地方古村古建的共同遭遇呢…

作为有着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村,甪里在西山岛还是颇有负盛名的。2017年苏州市公布甪里为“控制保护古村落”,后又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穿梭在村中,感觉古村的街巷布局很有规制,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整个村庄依山傍水,村庄两侧出口都临近一望无际的茫茫太湖,难怪老周昨晚说甪里村风水极好,在西山一直是块宝地。

漫步中,能见到的地面古建确已很少,但一些似还留着古村历史记忆的残垣断壁依旧散落在各式新居的角拐边缘,仿佛在向后人传递着这里曾经的岁月沧桑。甪里村有一条南北横贯的古道“郑泾港”,路边有块小牌匾上书着“郑泾港两头通,文昌阁坐当中”的民谚,昭告来村里的游访者,这里曾是古村民出湖捕捞的主通道,不过如今“郑泾港”两头出口已是宽阔的环湖大道了。

在郑泾港漫步时,遇村里一位晨练的老人,见他面目和善,眉间颇有儒雅气质,于是便停下和他打了招呼,随后我们闲聊起来。说来真巧,老人也姓周,曾在镇中心小学当教师,退休后便回到甪里定居了,他告诉我,甪里的确是个底蕴深厚,可与西山岛另一个著名古村堂里相媲美的古村落,自唐代以来一直都很兴旺,历朝历代均在这里设有“甪里巡检司”,至清末,甪里更是西山岛最繁荣的商贸集镇。周老师还告诉我,明清时期,甪里已是岛上最兴盛的古村之一,村民大多读书、经商,为保持村运繁盛,村中周、郑、曹等大族,在乾隆年间,共同筹资兴建了文昌阁,每逢初一、十五及重大节事,周边的读书人也要来文昌阁焚香祭拜,以祈愿文运昌盛,科举顺利。听了周老师介绍后,我插话问道:文昌阁现今还在吗?十分健谈的周老师听了我的询问,一下子皱了眉头,叹口气说:很可惜啊,有着260多年历史的文昌阁在文革时期就被毁了,文革结束后,我还年轻,刚当教师,曾经向乡村两级呼吁过修复文昌阁,但当时大家都忙于发展经济,对古村古建的保护修复并不重视,后来文昌阁遗址竟成了果园,周老师最后还加了一句:真是愧对先人啊。

  周老师的叹息,让我感同身受。是啊,在古村漫步近两小时,几乎寻觅不到一座完整的古建筑,望着散落在边边拐拐一些残垣断壁,心里不免生出些许莫名的感叹!细思之,各地有多少古村落古建筑曾损毁于历代的战乱动乱而令人扼腕悲愤,而又有多少古村古建却是消失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和平年代则更令人唏嘘痛心!放眼今日,有太多地方古村无古古建飘零,令那些致力于保护挽救中华文化遗存的专家学者痛心疾首!于是,甪里古村在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同时,也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丝挥之不去的遗憾…

探访雕花楼

西山雕花楼,是到西山岛的游人必访之地,也是现今西山岛保留最完好的私家大宅院。

早餐后,我们便慕名驱车前往雕花楼所在的堂里古村。初冬的西山岛阳光和煦,湖面上飘逸着淡淡的雾霭,透过车窗,望见远处正在捕捞的岛民摇着渔舟在湖中飘动,一幅天然画面令我们忍不住用手机抓拍下这难得的太湖美景。

车到堂里村口,因同行的张兄曾到访过,他自然就成了此行向导,带我们走进了古村。堂里,原名唐里,是与甪里齐名的西山岛古村落。据史载,该村形成于南宋,距今已九百余年。堂里之名源于古村独特的建筑布局,即江南人曾将大型的民居称为“堂”,西山岛有句俗语:“太湖有七十二峰,唐里有七十二堂”,故堂里由此而得名。全村目前保留较完好的明清宅第有二十余幢,其中,雕花楼则是保留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大宅院。

相传,宋代与岳飞齐名的徐徽言,是坚定的主战派名将,后在晋宁之战中英勇殉国,其侄徐吉卿也同为爱国忠臣,在宋乾道五年(1169年)任平江知府时,曾多次游访西山岛,倾慕这里的风水,故嘱其子“异日必葬我于是”。徐吉卿卒后,其子遵嘱,将他安葬于此,此后徐氏后人在堂里大兴土木,先后历经康熙、乾隆,咸丰和道光四个朝代,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五进七落七井式宏大宅院,初名“仁本堂”,取“以为本,礼为教本”之意。因整座宅院布满各式图案的精美雕刻,展现了清代苏州雕刻艺术的巅峰,故而仁本堂又称“雕花楼”。雕花楼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了解清代江南地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步入雕花楼,映入眼帘的便是随处可见的精美绝伦的各式雕刻。梁柱、门楣、长窗布满美妙的木雕花饰,门楼、照壁、墙面则是由沉稳厚重的砖雕筑成,床椅桌凳点缀各种雕饰,给人感觉仿佛是雕琢而成。据工作人员介绍,整座宅院共有三千多件大小雕刻,雕刻内容或花鸟鱼虫或典故戏文且无一雷同,难怪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曾评价雕花楼“非一般民居,具有皇家气派”。

徜徉于雕花楼中,在品赏古人高超雕刻艺术的同时,仿佛亦感受到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之风云。历次战乱及后来的文革,都曾对雕花楼造成严重破坏,很多原来的雕刻遭到损毁,动乱结束后,雕花楼才得以保护。从事过建筑工作的张兄告诉我们,雕花楼整体建筑沉稳淳朴,简静素雅,整个空间布局十分紧凑,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而且整幢建筑无一钉一铁,全榫卯结构。文革后经多次专业修复,现今的雕花楼基本恢复了初识原貌,但被破坏的痕迹在游访中仍依稀可见,这些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警示后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之古建,是一代代人都必须坚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一份家国情怀。

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来到了雕花楼后进的祠堂,这里有专门供奉徐徽言的神位。据载,徐氏后人为纪念仁本堂族人中最为崇敬最为荣耀的徐徽言徐吉卿叔侄二人,曾把这里称为“将军府”,墙上挂有御赐的“忠贯日月”牌匾。来到堂中央悬挂的忠壮公(徐徽言)画像前,望着战马上披挂出征的将军,胸中忽然激荡着当年将军金戈铁马血洒疆场的悲壮豪情,也在心底留下了一段忠臣良将爱国捐躯的英雄故事…

  因行程安排上午还要去登缥缈峰,这次只能是初略游访雕花楼了,离开前,工作人员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有机会再来细游雕花楼,现在雕花楼影响越来越大,并有了“四个一”之称,即“一处爱国崇德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一幅精美绝伦的苏派雕刻艺术长卷、一座明清姑苏堂楼建筑风貌博物馆、一部江南古建营造工艺教科书”。

登临缥缈峰

离开雕花楼,我们来到了缥缈峰脚下。 缥缈峰位于西山岛的西山主峰,处于太湖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地带,海拔33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缥缈峰因时常被云雾笼罩,犹如传说中的缥缈仙境而得名。据资料介绍,缥缈峰由茅山组紫红色砂岩构成,为北西向南东推覆抬升形成,是典型的“飘来”之峰。

缥缈峰景区服务中心在峰脚下的涵村。涵村也是西山岛一个古村落,因村西侧的涵头山而得名。涵村最著名的是保留了目前全国唯有的两处明代店铺街之一,涵村明代店铺目前已列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借办理登山门票间隙,我在店铺四周转了一圈,权当感受一下“明代店铺”的商风古韵。

登游缥缈峰,主要有10公里的环山公路和5公里的登山步道,大家一致选择了登山步道,于是,从景区入口乘观光车直抵登山步道入口平台,开始步行登临缥缈峰。因缥缈峰地处森林公园中心,登山步道又称森林步道,道旁的牌匾上介绍:步道区域内植被茂密,林木葱郁,覆盖率达99%,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步道以红麻石为主修建而成,沿途设置了休息驿站、半山商铺、瞭望台、儿童娱乐区等,游人登临途中可悠然漫步,可穿越森林,也可眺望太湖,一路尽情享受着“森呼吸”,十分惬意而又减少了攀登的疲累。步道沿途还串联了二十余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谓是“一路攀登一路景,缥缈峰中似仙境”。

途中,张兄介绍说,关于缥缈峰,坊间有很多美妙的传说,张兄年轻时喜好武侠小说,所以他接着说,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就有关于缥缈峰的描述,不过金庸小说中的缥缈峰是在西域天山,而金庸与苏州渊源颇深,后来金庸又在东吴大学就读过,东吴大学本校就坐落在苏州,这种缘分是否后来金庸将西山岛缥缈峰移入了他的小说中,虽不得而知,却似有可能…

我对张兄的介绍饶有兴趣,所以途中与他闲聊,我对他说,记得年轻时曾读过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印象中梁羽生描述的亦狂亦侠的张丹枫与飘飘若仙的云蕾,最后就隐居在缥缈峰下。龙生说,是的,梁羽生写的就是我们现在攀登的缥缈峰。

缥缈峰海拔虽只有336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攀登到山腰,路边有一处院落遗迹,走近细看,原是一处“百臼馆”,搜寻得悉,这是按《萍踪侠影》里的描写而修复的“八阵图石阵”,站在遗迹前,脑子里似乎飘忽着一幅古侠布下的奇门遁甲战阵,那激烈的厮杀声仍在耳边回荡…

往前攀登几分钟后,有一矩形石头映入眼帘,上有“棋磐石”三个字,相传,当年吕洞宾与陈抟曾对弈于此而得名,难怪缥缈峰给人一种仙气缭绕之觉。据说明代宰相王鳌在登缥缈峰后曾写下了“居然自可小天下,谁道吴中无泰山”的感叹,把缥缈峰誉作“吴中泰山”。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登上缥缈峰顶。峰顶有一块形似鹰嘴的巨石,石上书有“缥缈峰”三个遒劲大字,据载,民国时寓居苏州的云南腾冲籍书法家李根源在游历缥缈峰时,惊叹缥缈峰如梦如幻般的飘仙景致,于是挥毫题写了“缥缈峰”,后由雕刻艺人刻于鹰嘴石上。在山顶右侧的一组石壁上,刻有“太湖第一峰”,在雾霭中的阳光照射下,令游人不禁生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山顶左侧,建有一座三层八角阁楼,也是供游人补水休整之地,登上楼阁,放眼四周,湖光山色,一览无遗。远处,峰山连绵,湖中岛屿在雾霭中忽隐忽现,如此美轮美奂的景色,让我忽然想起了古人的一句“得山水之清气,极天地之大观”,此时用来形容缥缈峰,可谓是贴切有余。

休憩间,在阁楼吧台与售货阿姨聊了几句,她说,缥缈峰要看的地方还很多呢,不远处有个墨佐君坛,是“碧螺春”名茶的发源地,唐代茶圣陆羽就曾来过这里,现在还留有陆羽像。传说当年吴王夫差携西施常登缥缈峰赏太湖美景,并在峰顶为西施建造了瞭望台,命名为“望月阁”,现在的望月阁则是2007年复建的。

临下山前,我再次站在阁楼上看向远方,阳光折射到水中,给人一种亦湖亦天的幻觉,仿佛置身于天宫。记得临来西山岛前查阅有关资料,其中看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写有一首诗,权可作登缥缈峰归感:“满载清闲一柞孤,长风相送入仙都。莫愁怀抱无消豁,缥缈峰头望太湖。”

走进禹王庙

禹王庙是西山岛又一个地标性历史古迹,也是西山岛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庙位于甪里村北郑经港的甪头洲,四周环水,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宁静庄严。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西山岛正值水患泛滥,大禹来到太湖,召集各方诸侯在禹期山商议治水方案,“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于是,太湖水患即平。为此,大禹受到了当地百姓万般敬仰和爱戴,为纪念大禹治水,在西山岛上先后修建了四座祠庙,后经历代风云变迁,仅存留了现在这座禹王庙。据史载,现存禹王庙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200余年,清嘉庆十四年重建,1983年再次修复,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禹王庙前,抬头可见大门上方写有“禹王庙、成天平地”几个金黄色大字,寓意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正面屋脊上的“风调雨顺”则蕴含了当地百姓在水患治理后的祈福心愿。据导游介绍,禹王庙占地约20亩,由山门、大禹像、禹王殿、牌坊、梨云亭、财神殿、天妃宫等组成,其中梨云亭的“甪里梨云”碑为清光绪二十五年题,“甪里梨云白雪香”曾是古西山十大胜景之一,如今的游人则只能从古碑中去遐想当年的胜景了。

从庙门穿过一小亭,便来到了大禹雕像前,大禹雕像建在一汪池水中,左右两边共有六条龙,一只神龟在池水正前方,大禹手握治水工具,象征着大禹当年治水情景。庙中有一条青石御路,乃明代遗存,庙内古木参天,初冬的落叶与青石御路相交映,阳光透过枝叶洒下一缕缕斑驳余光,仿佛流动着千百年来岁月沧桑的回响。

禹王庙在西山岛民心目中有种神圣感,每逢重大日子,岛民都会来到庙里祭奠大禹和祈祷风调雨顺,据岛民说,相传,自禹王庙修建后,西山岛水患就一直很少,尤其大的水患更少,岛民会开心地告诉游人,冥冥之中大禹一直都在保护着西山百姓。

禹王庙的建筑面积虽不大,但建筑却十分精美,那临风翘立的飞檐,随风而鸣的风铎,典雅景致的窗棂,无一不彰显了苏派园林建筑的秀美。徜徉在禹王庙,我们不仅在巧妙精致中感受了它的建筑艺术之美,还能体味出它在与自然相融一体中所衬托出的别样形象之美。

禹王庙的东南角有座古码头,始建于明代,据载,古时码头为军民两用,商运为主。码头长65米,宽3.4米,高1.8米,整座码头由重约1.5吨的花岗岩条石筑成,它的气势雄伟堪称西山岛古码头之最,也是古代西山商业繁荣的历史见证。站在禹王庙的古码头上,太湖三万六千顷尽收眼底,近看浪花拍岸,芦苇随风摇曳,远眺渔帆点点,山峰若隐若现,轻烟雾霭,水天一色,令游人顿生一缕流连忘返之情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曾到此并写下了“万顷碧涛一望收”的题词,现已石勒于此。

走出禹王庙,此次西山岛游访就进入尾声了。不足三天的游访之旅,让我们不仅为西山岛优美的自然风光由衷赞誉,更对西山岛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深为叹服。西山岛不愧是太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不愧是一座蕴藏着丰富自然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遗存的宝岛,假以时日,相信西山岛定会愈加灿烂辉煌…

滕祁源 甲辰初冬写于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