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聚焦|淮北市政协:有事“相”商 满“淮”幸福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4-12-13 21:50:32 责编:奚正喜 何怀光 朱磊

图片

紫藤花架、白墙黛瓦,宽敞洁净、绿叶成荫……在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一

条不足百米的小巷格外引人注意,三五成群的游客们漫步其中,陶醉于小清新的景色里,寻找最美角度拍照打卡,好不热闹!

这是淮北市政协探索搭建“有事‘相’商”平台助力基层治理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淮北市政协助力弘扬“古相城”历史文化底蕴,灵活运用“委员连心茶室”“红茶议事坊”等阵地,创新打造“有事‘相’商”协商品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汇聚各领域力量和智慧,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巷子太窄了,只能过一辆独轮车,两边过人都错不开,尤其是下雨时,水都淌不出去,往屋里灌……”一次偶然走访,梧桐村居民的“揪心事”成为委员们的“上心事”。

杜集区政协委员、石台镇党委副书记周晨关注后,积极促成委员和村民代表开展调研。此后,村“两委”成员、政协委员、老党员及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组织召开“有事‘相’商”议事会。

经过耐心讲解、协商讨论,多家村民无偿捐出自家宅基地用于拓宽道路,一条3米宽、80米长的“紫藤长廊”亮相,成为梧桐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宽敞的道路越看越欢喜,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祖浩军眉眼中溢出的喜悦,成为基层协商成效的最好诠释。

如何下好“有事‘相’商”这盘棋,淮北市政协紧盯“在哪协商”“谁来协商”“协商什么”“怎样协商”“成果落地”等事项,不断完善协商工作机制,提升协商质效。按照“扬优势,补短板”的思路,市政协用心用情用力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聚焦“搭台”,采取“固定+移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协商形式,围绕基层社会治理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热点、人居环境整治盲点、全市转型发展重点等方面,在协商议事室、田间地头、凉亭广场等场所开展协商活动。协商议题注重精选切口小、针对性强的议题,确保以“小支点”撬动解决“老大难”问题。

渠沟镇瓦房村村民盼望的自来水已经家家接通;古饶镇居民坐上了直达市区的公交车;孟山路与桂苑路交叉口的献血车有了专用停车位;移动型助餐车开进小区,更多老年人吃上了暖心饭……这些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得以解决,“有事‘相’商”逐渐成为助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常态化工作方式。

“把协商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在一线摸清民意、在一线帮助解决问题、在一线凝聚共识。”市政协主席钱界殊表示,下一步将在持续强化重心下移、丰富拓展协商载体上下功夫,持续把协商民主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

胡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