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县级政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直接面对群众、直面问题导向,在助力共同富裕中大有可为。近年来,祁门县政协立足本地特点,建立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运用协商民主方式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机制,广泛搭建协商平台、畅通双向发力渠道,聚智聚力推动区域协作实现共同富裕。
一、从“三项制度”突破机制障碍,架起共同富裕桥梁
注重人民政协“三化”建设,从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入手,积极搭建联系沟通交流平台,架起共同富裕桥梁,努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效能。
建立联系走访制度。从建立常态化联络制度入手,实行政协领导“包乡走村”强督导,机关干部“组团联系”促推进,派驻第一书记“下沉驻点”抓帮带,撬动资源联享、治理联抓、发展联动。明确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分别联系1个乡镇、1-3个企业、1-3个重点项目,每周实行“‘祁’行周一见”,深入到基层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制定党组成员带头联系民主党派、团体和相关界别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政协主席、副主席和专职常委联系委员制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走访联系。完善《加强县直、驻祁有关单位与县政协专委会对口联系办法》《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实施办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实施意见》等,建立全县政协委员、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微信群,实现了联系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县政协每年谋划安排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均将经开区、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统筹纳入其中,着重把握三点:一是结合走访县内重点项目、企业和乡镇,通报全县重点工作和县政协近期工作安排,为上下工作同频共振、一体联动作好准备;二是主动邀请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列席县政协重要会议,邀请县政府领导到会通报、部门汇报情况,引导委员在交流发言中碰撞形成协作共富新观点;三是政协工作要点、涉及基层工作的调研报告和部分社情民意等,均印发给县直单位和乡镇参考借鉴,不仅有利于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落实,而且在实现广泛有序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履职合力、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共富。
建立区县交流制度。着眼互学互鉴、互通有无、互补优缺。在省政协《关于加强省市县政协联动的实施意见》机制推动下,省市县政协三级从学习、工作、平台等六大方面加强上下联动,增强工作的整体、协同性。其中,市政协牵头组织区县政协参加的工作交流会7次、上下联动协商会15次。同时,各专委会结合实际与市内各区县、市外相邻周边区县政协之间密切对口工作交流,经常性开展情况沟通、经验互享。积极参加每半年召开一次的皖浙赣三省十二县区政协工作交流会,自2017年上半年加入以来,共参与13次交流会,交流课题丰富多彩,进一步展示各地亮点工作,推广经验做法,研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协作共富的有效途径,激发政协工作的创新活力。
二、用“三联模式”汇集优势力量,整合共同富裕资源
发挥政协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凝心聚力的团结优势、上下一致的联动优势,让各方面意见充分表达、智慧力量充分汇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履职联动。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纳入县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听取县直单位、经开区和乡镇政协联络员意见。建立联合视察调研制度,由分管副主席领衔实施,牵头专委会向县政协提交成果报告。县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议、民主监督活动等,均邀请县直部门、经开区或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参加,从课题调研到成果运用全程联动。近两年来,开展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展、祁红品质品牌建设、乡镇赋权、茶园智慧化建设等调研视察课题,县直单位、经开区和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都积极参与,先后提交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材料20余篇,所提意见建议大多数被吸纳采用,更好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委员联训。统筹全县政协委员、经开区和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政协机关全体干部,每年全会召开前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培训。各专委会在年初即制定年度学习培训计划,结合开展的各种活动举办履职能力提升培训。本届政协以来,先后培训委员、政协工作联络员和机关干部320余人次,实现了培训工作的全覆益。同时,积极为委员和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搭桥,组织参加单位或高校专题培训班,并请他们利用学到的新知识,为界别委员和群众作宣讲。如县经开区“祁芯”委员工作室成员戴立新通过在复旦大学进修学到的知识,为经企界、工商联界委员讲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内涵,以及民营企业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知识,提升了委员培训层次。
平台联建。将经开区和乡镇政协工作纳入全县政协“一盘棋”,将协商民主平台下沉到基层,创新基层组织体系,延伸政协履职触角,积极探索在基层一线设立委员工作室、界别委员工作室等工作平台,加强与委员、与群众的联络沟通。去年以来,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标识 “四有”标准,与县经开区联合建立“祁芯”委员工作室,在平里镇区域,与祁门红茶产业集团联合建立“三茶统筹”委员工作室,推动政协工作向经开区、乡镇延伸,凝聚和促进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同时,打通服务基层、促进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
三、以“三个坚持”激活履职动能, 提升共同富裕水平
始终坚持履职为民、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激发委员履职动能,围绕中心、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在提升共同富裕水平中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积极探索具有政协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发挥党建在强引领、促履职、聚共识、带队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县政协机关党支部与联系点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主题党日形式,与共建党支部开展互帮互促活动。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通过与联系的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员,共同组织开展履职建言活动,不仅促进了党建融合,还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政协机关党支部与历口镇许村党支部结为共建党支部以来,积极引导该村党支部秉持“共富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红薯加工产业,并帮助销售产品,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为村集体拓宽了增收渠道。农业农村专委、教科卫体专委功能型党支部联合组织党员委员走进新安镇中共祁秋贵中心县委旧址,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共富”活动,提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通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强村富民,助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不断为共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茶产业是祁门一项强村富民产业,县政协紧盯茶产业发展中全域茶园绿色防控这一痛点,始终把“提升祁红品质深化品牌建设”列入专题协商计划,通过常委会调研、提案督办、视察问效多角度、多频次密集跟进,汇聚强大合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在2022年“翻身仗”的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全县单草甘膦销售量连续大幅下降,得到了众多茶农和茶企的充分肯定,茶农收益和干茶销售普遍向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政协一项品牌工作,近些年,县政协文史委深入挖掘本县祁红历史文化和古村落历史资料,编纂出版《中国现代茶叶科技的摇篮——祁门茶业改良场》《走进文堂》等书籍,赴高塘、六都、石坑村等,开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跨区域加强与景德镇、石台等周边市县瓷文化、红色文化交流合作,探讨成立战略合作联盟,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发展,持续擦亮政协助力协作共富品牌。
坚持共治共享,合力构筑城乡善治新格局。聚焦“四个一线”,引导委员当好宣传政策“解说员”、社情民意“反馈员”、基层矛盾“调解员”、依法行政“监督员”,推动委员参与社会治理,合力构筑共治共享的新格局。近两年来,组织委员围绕茶园绿色防控、乡镇赋权工作、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开展调研视察、微协商、微监督活动,形成调研报告5篇,报送社情民意13条,协调帮助解决问题37个。发现并调研整理祁门县塔坊镇响潭村17年矛盾纠纷不出村经验,得到省市领导肯定,为总结形成乡村善治的“响潭实践”奠定了基础。积极参与调研并建言皖赣区域合作,参照新安江治理模式,提出阊江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行;参与皖赣边界治安联调行动,合力促进两地生态综治互动保平安、两地经济互补促发展、两地边贸共荣促振兴,有效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了区域协作共富。
(祁门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姚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