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源:庐江县政协 2024-12-14 21:14:13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朱磊

近年来,合肥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31万亩,为建设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如项目设计不够精准、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农田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建后管护不到位等。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建议:

注重源头整合,科学合理规划。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与建成质量并重,根据当地的地形、土壤、气候和水资源等条件合理规划。如在山区根据地势修筑梯田,在平原地区实施大规模灌溉系统和田间道路规划,实现土地平整。要将项目区域内荒地与废弃池塘等纳入建设内容,有效扩大耕地面积。对农田水利、道路、电力、林网等作整体规划,将电线改造与杆线迁移作为高标准农田施工前提条件。坚持绿色农田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生态道路、生态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构建农田绿色水生态系统。促进产业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相衔接。要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的物建议2000亩至3000亩确定一个标段招标,便于中标单位在施工机械、技术、人力、资金上统筹建设。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宏观调控,通过精准预算施工田块亩均实际成本,对不同田块科学制定不同的资金投入标准,避免不同田块条件同一田均投入而导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

注重项目管理,健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确定一套科学、合理、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规范建设行为,严格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重点环节,加强全过程监管。建设前,在开展初步设计编制时,勘测设计单位要全面摸清项目区建设现状底数,广泛征求项目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种粮农户意见,使高标准农田建设设计方案既符合规范要求又契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中,加强对项目参建单位的监督,督导各参建单位按约定履行项目建设职责,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图施工,坚持技术标准,杜绝违法转包;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农民监督员制度,吸纳项目所在村村民代表和种粮大户参加,及时发现制止施工中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等问题。建设后,项目所在村集体、群众代表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建立问题清单,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注重严格标准,提高建设质量。新建的高标准农田要实现“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电保障、有配套、宜机化、高效益”,切实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要突出宜机化,做好耕作层剥离和回填、大田压实与细部平整工作,建设好配套农机下田坡道、管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做好灌排设施和输配电改造,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要突出生态化,结合农艺、生态、工程等措施,大力推行渠道生态化建设,使用生态混凝土多孔砖和植被混凝土等新型材料,既能排水滤土防冲、也能在护坡上长出花草。要突出科学化,在现有标准上大幅提高亩均土壤培肥资金比例,推进土壤改良,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做到田间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同步实施。

注重人才培养,培养专业队伍。建立系统完备、分工明确、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县、镇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人才队伍体系。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业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农田建设管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人才储备,在后备人才储备和聘用上,多向规划设计、水利水电、土木工程等方面专业倾斜,配齐配强农田建设管理业务技术骨干力量,形成一支专业农田建设人才队伍。

注重建后管护,促进长效使用。要同步谋划管护机制,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创新管护方法,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管护工作。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与所在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移交项目和管护责任。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结余资金、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政府购买服务等筹措管护经费,鼓励探索多渠道、多元化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投入模式,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实现农田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吕金成 胥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