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谨防同质化
来源:江淮时报 2024-12-17 15:01:39 责编:周晓东  朱媛

淮南市潘集区政协反映,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各地“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度假村”等建设方兴未艾。但部分地区农文旅融合不紧,存在同质化倾向。

调研发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同质化主要表现为:项目业态雷同,省内乡村旅游项目主要集中于花卉观赏、水果采摘、田园民宿、农家乐等方面。文化辨识度低。在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重颜值、轻内涵”倾向,偏重于村容村貌整治和景点打造,忽视了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个性特色不明显。产业水平趋近。多数乡村旅游点产品单一,经营模式化。官宣内容类似。有的地方通过大众媒介强化“诗意田园”“山水乡愁”等符号化形象,官宣内容步入均质化。

为此建议:

坚持品牌为要,建设升级版“皖美乡村”。加强对全省乡村旅游的宏观调控,指导各地对项目类型雷同、经营模式相仿、客源市场趋近的旅游点进行整合、升级或转型,建成一批特色各异的精品景点。倡导相邻地市推行旅游景点跨区域串联合作经营,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引导商旅公司推动品牌“破圈”传播、连片受益。

坚持文化为魂,创意打造乡村文艺空间。编印乡村旅游IP主题设计指南,指导各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融入农文旅产品的设计、开发。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强化视觉化表达,拓展沉浸式文化体验。

坚持产业为重,锻长补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借鉴外地做法,省市县逐级设立乡村旅游产业引导资金,不断延伸产业链和就业链。

坚持人才为本,引育并举建设高素质从业队伍。省市县将乡村旅游人才和专业运维公司的引进、培育作为重中之重,尽快组建省乡村旅游智库,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逐年开展乡村旅游人才评比表彰活动。引导省内高校优化农旅学科专业结构,按需遴选农旅学科毕业生到村任职。依托各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