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
来源:江淮时报 2024-12-17 15:01:49 责编:周晓东 朱媛

打通规划衔接堵点,推动国土空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跨区域协同和有序衔接,加快编制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专项规划,为毗邻区加快发展提供规划支撑。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我省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推进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出台《支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进出口额显著提升,毗邻区合作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但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进,还存在发展认识有偏差、协同协力尚需提升、要素保障还需强化、互联互通还有短板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聚焦空间布局,高水平拓展毗邻区空间规模。毗邻区规划衔接不畅通,双方在发展定位、项目安排和推进力度存在差异;对沪苏浙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情况了解不深。建议:一是打通规划衔接堵点。推动国土空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跨区域协同和有序衔接,加快编制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专项规划,为毗邻区加快发展提供规划支撑。二是攻克空间发展难点。坚持全域概念,积极争取调整毗邻区规划建设规模;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从省级层面统筹毗邻区布局,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三是紧扣产业优化重点。紧盯“新三样”,抢拼“新赛道”,聚焦智能家电、先进光伏及新能源汽车、硅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聚焦互联互通,高标准推动毗邻区合作交流。部分跨省界交通项目受上位规划以及融资渠道等因素影响,推进还不快;存在地方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不协调、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政策障碍等问题。建议:一是抓好交通互联。持续完善我省与南京等毗邻城市公路交通、城际轨道、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快沪宁合高铁、宁淮铁路、宁洛高速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二是抓好政策协同。认真贯彻落实《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对标长三角一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真正实现“沪苏浙能办的事我省都能办”。三是抓好对话交流。持续开展长三角区域间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定向培训,尤其是加强江苏南京的工作协同对接,推进双方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入合作。

三、聚焦要素支撑,高质量提升毗邻区承接能力。鉴于毗邻区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连续落地,在用工、用地、用能、环保等要素支撑上还不足。建议:一是筹建基金。谋划设立新型功能区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基金投资、产业直投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为毗邻区提供基金支持,加快产业集聚。二是争取政策。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进一步强化毗邻区建设所需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支撑,切实保障毗邻区发展建设的要素需求。三是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毗邻区空间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探索引进知名国企、央企等战略合作伙伴参与毗邻区开发建设。

四、聚焦机制优化,高起点激发毗邻区工作效能。支撑毗邻区合作、协同共建的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成效不明显。建议:一是深化理念对标。全面学习沪苏浙的先进经验,积极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经验做法,尤其是青嘉吴示范区和嘉昆太协同创新圈。二是注重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会商机制作用,协调推进重大合作事项,清单化、闭环式抓好合作事项落实。三是聚焦制度创新。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 葛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