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给孩子取乳名,历来有“贱名好养活”的传统,不但寻常百姓,即便帝王将相、富贵人家也多如此。例如,汉景帝给第九子取乳名“彘”,彘是猪的意思,后来这个孩子成为开创盛世的汉武帝刘彻;《红楼梦 》第四十二回,王熙凤请刘姥姥为女儿“大姐儿”起个名字,说道:“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
中国人给孩子取乳名,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山西人喜欢用“丑”字为乳名,如“大丑”、“二丑”、“丑蛋”之类;湖南人则喜欢用“伢子”给男孩起乳名,如“石伢子”、“山伢子”“满伢子”之类;巴渝人更别致,除了用狗子、黄毛、叫叫儿(爱哭闹的小孩儿)外,还用老鼠或老鼠子做乳名。
在我地处安徽省最西南部的老家,男孩的乳名大多叫“瞒”,某家生了男孩,会说:恭喜生了个“瞒”。瞒,本义指眼睑低,闭目貌,常指隐瞒即不让别人知道。“瞒”,让人容易联想到曹操的乳名“阿瞒”,有考证认为,曹操家本来姓夏侯,他出生的时候夏侯家还没有新一代男丁,所以他爸没有声张曹家有儿子先出生,所以取小字“瞒”。至于《三国演义》中称呼曹操为曹阿瞒,则有明显的贬低之意。
有趣的是,我家当地有曹村村,一镇之内,曹姓分布也较广,是数一数二的大姓,是否是曹姓人以曹操为荣,以至男孩乳名也随了“瞒”亦未可知。
记得小时候,一到傍晚,暮色苍茫,村子里的大人们就用方言独有的长嗓细调叫孩子们回家吃饭,于是,炊烟袅袅的村子里,回荡着“大瞒、二瞒、的瞒”等这些土里土气又充满亲昵的呼喊声和应答声。这是一天中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刻。至今,这一声声呼喊乳名的乡音以及儿时玩伴充满生活画面的乳名,还萦绕在我的耳边,浮现在我的眼前。
乳名用方言叫,那才有情感、才有韵味,如果换成普通话,那就可能走调变味、让人“难为情”。乳名再俗、再丑、再贱但叫得多了,听着就顺了,词意就不再重要。孩子们在一声声乳名声中长大,长大后逐渐走出农村,又把乳名丢在了乡间。
我离开老家已四十多年了,对“异乡最亲热是听到乡音,乡音最动听是唤声乳名”有深切的感受。叫我乳名,是我最亲切、最温馨、最珍贵的记忆,也有我无尽的哀思和永远的怀念。母亲从小到大一直喊我乳名,4年前母亲离我而去,我再也听不到她慈爱的声音了;亲朋好友和邻居中,叫我乳名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记得我的乳名/那一声一声又一声/我记得我的乳名/那一声一声又一声/穿过春天的田野/飘进小河的风中/溶入故乡的炊烟/铭刻童年的心灵/啊,一声一声情切切/啊,一声一声意浓浓/那是母亲在喊我/喊我的乳名/多少年了多少年/这金子般珍贵的呼唤/叫我永远怀念/怀念到如今,到如今……”陈子孚演唱的《我的乳名》这首个歌,道出了儿女的心声。
中国的乳名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反映了家庭、地域和时代的特点。传统观念的乳名,既体现了父母唯恐子女不能健康成长的心态,也体现了老祖宗的思辨智慧,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给孩子取乳名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但我想,中国姓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的,乳名中所饱含的父母和长辈的殷殷关爱与拳拳心意是值得我们永远感恩的。
(作者:芜湖市政协 曹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