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刘府镇
刘府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移风易俗工作
来源:朱渊超 2024-12-30 15:41:54 责编:方欢 许梦源 喻寒松

近年来,凤阳县刘府镇深入贯彻新时代文明建设理念,结合基层治理与民生需求,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等工作。通过健全机制、强化创新,刘府镇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模式,为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开拓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层样本

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全面覆盖基层。刘府镇构建了“镇实践所—村实践站—村组实践点”的文明实践网络,形成层级清晰、覆盖广泛的实践体系。通过整合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党建阵地,将文明实践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打造了功能多元的综合阵地。开展面向不同人群的实践活动,包括理论宣讲、健康科普、普法教育、文化文艺等,实现了精神文明宣传与社会服务的双重目标。

“志愿服务+”模式提升实践成效。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刘府镇突出“精准化”与“品牌化”建设,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教育、团委青年、妇联巾帼、移风易俗、美丽刘府、爱国卫生、法治宣讲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并且基于实际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项目,推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小分队”等活动,涵盖扶弱助老、红色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针对全镇留守儿童创立“乡守·护童心”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刘府镇通过“理论+文艺”的形式,让党的政策和核心价值观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心里。创新“宣讲+非遗”的形式,组建志愿服务队,本着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坚持每月定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大舞台等场所免费为群众演出,志愿者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词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移风易俗等内容,不仅传承了淮河大鼓、泗州戏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通过文化转变群众的理念,提升群众的精神面貌。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鲜明引领

修订村规民约,规范文明行为。刘府镇积极推动村规民约的修订,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其中,围绕红白事简办、高额彩礼抵制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村规民约以快板书、说唱等形式传播,既增强了村民的认知度,也提高了村规的执行力。

红白理事会引导婚丧新风。刘府镇在全镇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发挥“规范指导+监督落实”的作用。通过设定办事标准与流程,明确宴席规模与开支上限,有效减少了群众经济负担,扭转了铺张浪费的传统习俗。

积分制管理推动移风易俗。为进一步激发村民积极性,刘府镇积极学习小岗“美德银行”经验,结合刘府镇实际引入“积分超市”制度。村民通过参与红白事简办、环境整治、志愿活动等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积分超市”中设置的相应日用品。积分制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还进一步推动了良好风气的形成。

群众满意:文明创建与民生福祉的双向提升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环境整治。刘府镇将文明创建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相结合,推动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组织全镇志愿者在相应村(社区)清理垃圾、修缮基础设施。集中对主干道两侧、村组道路、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大清除、大整治”,对道路两侧杂物进行彻底清理,以全覆盖、无死角的整治确保路域通畅、村域整洁。在宣传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全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活动,各村通过村规民约宣传画、村组微信群、上门入户广泛宣传等方式,向村民坚定传达提升环境卫生的决心,切实提高村民知晓率和参与率,引导村民做好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工作,形成“人人有责,户户参与”的浓厚整治氛围,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看得见、稳得住、见实效。

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刘府镇聚焦群众关心的“一老一小”“休闲场地不足”等问题,增设便民健身点、文化广场、老年助餐点、老年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形成了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

基层议事机制助力治理。刘府镇以“村民议事会”为抓手,探索基层民主治理模式,提升公共事务处理效率。“村民议事会”成为村民表达诉求的平台。议事会在解决环境整治、最新政策落实等热点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府镇将继续以文明实践为核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深化文化资源开发,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强化数字化赋能,借助数字平台,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的高效组织与宣传覆盖。同时总结经验,将积分制管理、志愿服务品牌化等成功模式推广应用于更广范围。(朱渊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