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近年来,十届淮南市大通区政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建好管好用好”委员工作室,不断提升委员工作室建设水平,有力推动政治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
提升“建”的质量
加强硬件建设。每个工作室固定1处活动场所,选址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如大通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园区服务中心等,更有利于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身边就有委员。所有委员工作室统一悬挂标牌、统一张贴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统一公示政协委员相关信息,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为政协委员搭建务实管用的学习交流新平台。
加强软件建设。区政协主要领导带队专题调研工作室建设情况,分管领导定期联系各委员工作室,指定专人负责对委员工作室日常运行的管理和督导,规范工作环节和程序,对工作室活动安排、保障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和量化指标,做到有部署、有指导、有考评。同时结合工作室自身工作职责和定位,持续探索建立务实管用、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制度,不断推动委员工作室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委员工作室人员力量,安排党员委员入驻参与活动,实现贯彻党的主张有渠道,管理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有抓手。分批次对各工作室委员和工作人员开展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撰写等培训,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上门”解读政策,为委员履职提供智力支撑。2024年以来,举办文旅融合讲座、委员讲堂等培训10余场次。
体现“专”的特色
推进协商活动常态化。工作室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在年初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活动,每名委员每季度走访1次联系的界别群众。如上窑镇委员工作室着眼群众身边要事,深入开展基层协商议事活动,逐渐形成了“小院议事”“思源议事厅”等特色品牌。一年来,各工作室常态化组织开展协商议事等活动47场次,有效发挥了政协组织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推进协商方式多样化。协商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既与区政协专委会、其他委员工作室联合开展各类微协商、微调研、微监督活动,如九龙岗镇委员工作室开展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微调研”;也与区各部门、基层各单位共同举办各类协商活动,如园区委员工作室联合区人社局举办的人社惠企政策宣讲会,力争以“微协商、微建议”化解“老困难、新问题”,构建“工作室搭台、邀请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
推进协商成果实效化。按照“群众出题、委员接题、协商解题”的工作思路,针对了解到的群众诉求,需要反馈的意见和问题,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汇总起来集体商量、集体研究,再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微建议等多种方式向党委政府反映,着力推动协商“协”出共识、“商”出质效。面对群众关切的电动车充电问题,站后委员工作室结合提案督办开展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和安全管理“微调研”,邀请街道、社区、物业公司、提案承办单位和居民代表共同协商,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区电动车充电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打造“精”的品牌
突出界别特色。以经济、农业、科技、社会法制、教育、医药卫生、文化艺术、生态环保等界别委员为主体,分步成立覆盖各乡镇(街道)的委员工作室6个,深耕界别特色,深入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把握新特点;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委员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广集众志,广谋良策,广聚共识,积极推进界别各项活动的开展;加强与界别间交流互动强化合作协同,更有效地联系界别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
践行履职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委员工作室身处基层一线,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孔店乡委员工作室立足地方特色农业,开展草莓育苗技术指导,解决果农燃眉之急;洛河镇委员工作室充分发挥驻地委员作用,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民主监督,助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开展各类微服务活动,组织举办各类政策宣讲、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主动参与到文明创建、扶贫帮困、公益事业等各项活动中去。建筑企业座谈会、困境女性美妆培训、校园防溺水宣传、送法进企业进校园……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活动是委员工作室用心用情书写的“履职为民”文章,积累的是不断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推进委员工作室向纵深发展的新篇章。
(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