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岸观鸟记
来源:王民生 2025-01-14 13:06:33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何怀光

这几年巢湖倏然出现了“十大湿地”,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四十多亿元的投资,一跃成为全国最大人工湿地,合肥也因此被国际湿地组织命名为“国际湿地城市”。湿地多了,鸟儿来了,这几年巢湖的鸟类增加很快很多,并且鸟的种类也发生显著变化。然而我平时只是有这种感觉,收到过逐年增多的数据,但并无太多直接的感受和具体的数据验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2024年12月29日(周日)上午,相约安大虞磊和安农大田胜尼老师等去湖边观鸟,并探寻发展观鸟经济、探求“鸟用”之道。

冬日早晨,气温很低,汽车温度仪显示室外为3℃。上午8:00多,太阳已升至空中,呈现大球形,虽也刺眼,但散光、白亮。车过滨湖新区,侧南一望,水天一色。滨湖森林公园湖岸线内,前几年种下的芦苇、柳树等抗不过洪水冲袭,所剩无几。植被稀疏自然几无鸟影,我不禁生出一丝遗憾。车过南淝河大桥时,突然一只鸟儿飞到桥中南边栏杆上。爱人开心地说,“鸟儿知道我们今天要来,是在欢迎我们呐。”车到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只见沿途柳树叶子变成淡黄色,松树叶子变成褐青,尚有几分树的原形态,但大多数常绿树的叶子落了,成了光棍似的“铁树”——冬天肃穆,生机也同时褪了许多。

桂花台是跨过南淝河到达肥东的第一个风景观光点,是十八联圩滨湖的一个圩堤三角带,再往东便是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点。圩堤之下有大片的湖内湿地,其中有近几年结合施口清淤而新造的一片。合肥的湿地现在大部分都在湖外,因而这片湖内湿地尤其显得难得、珍贵,更是鸟类不可多得的天堂。

虞磊、田胜尼分别是大学鸟类、植物学老师,同时也是巢湖生物资源(鸟类)调查的牵头负责人。一见面,虞磊便介绍说,这个地方是鸟的通道之一,我们今天可在这儿看猛禽。

“猛禽?鸟中之王?”我问道。“是的。”虞磊说,“这几年受巢湖禁渔的影响,大鱼多了,小鱼少了。相应的,以食鱼为主的鸟类种群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红嘴鸥前年还是优势种,现在却少多了。但小䴙䴘、普通鸬鹚等却多了,现在的猛禽数量竟达25种。”

说话间,田胜尼老师支起了观鸟架,架上放着一台机器,他自豪地说,“这是施华洛世奇的70倍单筒望远镜,花一年年终奖买的,可看远方湖面1000米远的地方。”我赶忙凑到镜前,急寻远方湖中湿地一浮塔旁众多飞鸟。

“快看那是罗纹鸭,巢湖最多的鸟,从北方飞来的。”

“那是小䴙䴘,正在找小鱼吃,游的速度很快,可惜小鱼不多。”

“那是小嘴乌鸦,有鸡那么大,一个月前飞来的,我们观察到;现在还在这。它晚上飞到城里,白天在这觅食,一只,孤零零的,可能迷路了。”

“那是游隼,专吃鸽子,可厉害啦;看,那是普通鸬鹚,这可是野生的,而且成群结队。”

(游隼 陈明晨摄)

对着望远镜,我们在不停地找寻,见到标识性的猛禽,田胜尼老师马上用镜上的设备录像。每看到一只,他都大喊一声鸟名,快乐无比。此刻,我们虽然听不到一里之外的鸟鸣,但通过机器看到的鸟飞之状真真切切,一瞬间便感到肃穆的冬晨有了不绝的生气。

虞磊老师高兴地说,今天看到的猛禽还有普通鵟、白尾鹞等。然而,我一直在想,猛禽多了固然好,可是小型鸟类也不能少,特别是红嘴鸥在哪里呢?我一直心心念念,期盼巢湖能有滇池红嘴鸥般的欢景。三年前,我曾推动过相关工作,不知现在如何了?虞磊说,红嘴鸥现在少了,不过中庙十八沓那儿有,等会我们去看。我说,那就好。未来也可以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和影响,形成不同的观鸟分区。

上午九点一刻左右,我们车行南淝河大堤,下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来到工程二期一标处。这是我们今天观鸟的第二站。只见田塘处有成群的白骨顶,正在麦田悠然啄食。白骨顶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水鸡的一种,形态上像鸡,全身羽毛黑色,白色的喙向上延伸至额头形成额甲。我们粗略数一数,在这里竟然有好几百只。

“这不把小麦毁了吗?”我不禁问道。“不要紧。”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阚韬说,“吃了一点,来年春天还会再发。再说我们公司绿色种植的小麦、水稻并不过分追求产量,更多的是兼顾鸟类的口粮。”“是的。”田胜尼接过话题说,“这个做法特别好,他们种的2500亩水稻,机械收割时,拐拐落落就不收,大体留下总面积的5%预留给鸟吃。我到处推荐他们的这种做法。还有就是这个夏稻冬鸟模式好,也就是夏天种水稻,冬天放水养田,吸引百鸟归巢。”“不光是这些,这几年还在沿途种了不少果树给鸟吃。”爱人说,“秋天,车过环湖大道就能看到。”

“这样做当然好。”我说,“但要投入啊,这钱从何而来?并且,长此以往,如何才能持续?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一大问题。”虞磊说,“是这样,搞不好就会发生别的地方发生的种粮户轰鸟的问题。”我们一边走一边聊,一致意见是可学习日本丰冈市八五郎户岛湿地保护区,推进野生白鹳栖息地保护和创立“白鹳飞舞”农产品,两手齐抓、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模式。阚韬说,我们正在循着这个思路往下做。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有三大功能:生态湿地、蓄洪区、南淝河旁路净化系统。上午十点左右,我们来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二期三标处,这儿一处放水闸正在放水,从南淝河流入的水经过湿地净化后正汩汩流出入湖。朝西站在小河路边,虞磊讲述了一个巢湖边营救“国宝”的故事:

去年12月9日,环巢湖湿地调查团队在调查时,无意间发现一只大鸟匍匐在湖边的浅滩上,走近一看才发现,居然是一只东方白鹳。“当时它不能站立,看上去相当虚弱,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实验室进行救助。”调查人员张俊说。 

经检查,调查人员发现这只“大朋友”的身体无明显外伤,于是便给它喂食了一些䱗和泥鳅。“到了第二天,它就可以正常站立了。”张俊回忆,经过4天的照料,东方白鹳的状态才明显好转,能够主动进食。

12月13日,调查团队带着已经恢复体力的东方白鹳来到此处——十八联圩湿地一处浅滩,将其在这里放生。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派人悉心照料,每天工作人员都来给它投喂小鱼,一天五斤左右。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虞磊说,“你看这只东方白鹳已行动自如。”确实,我通过镜头看到,这只东方白鹳全身大部分是白的,只有飞羽是黑的,它时而理毛、时而踱步、时而觅食。旁边还有苍鹭等,在等待东方白鹳喂食时抢得“一杯羹”。阚韬介绍,目前这只大鸟已能低空飞了。我们每天不仅定时派人对它投喂,还常态化巡逻保证安全。令人高兴的是,当日,调查团队在十八联圩三期湿地内还发现另一只东方白鹳正在此处休息。

虞磊自豪地介绍,此次“国宝”营救行动,是调查团队首次与十八联圩湿地合作共同救助东方白鹳这样珍稀的鸟类。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合肥处于东方白鹳迁徙通道上,每到春季和秋季可见大群东方白鹳迁徙飞过,但极少在合肥越冬。前两年,巢湖生物资源调查团队曾在此发现少量越冬的东方白鹳。因东方白鹳繁殖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目前在全球已处于濒危状态,我国于1989年将其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猛然间,我想到了一首老歌《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女孩因救助受伤的丹顶鹤而不幸殉职的故事。漫步湿地,眼望这幸运的东方白鹳,那忧伤的旋律在耳边悄然回响: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轻轻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飞过……

这是环保卫士的英雄赞歌。我正回味悕憈时,爱人说,不要伤感了。我们现在条件好多了,那样的牺牲不会有了。当然,我们不能忘了这些环保卫士。正在这时,这儿来了几位生态摄影师,他们也是来跟踪这只东方白鹳的。“人多了会不会影响它?”我问。“不会。”阚韬说,“你看我们这个观察点离它足有200米远;再说,我们对进入鸟类保护区的人员实施控制,我们一共只发了48个生态摄影师证。”

说到这儿,虞磊谈起这些生态摄影师的贡献,并谈及鸟类生物资源调查。他说,鸟类是大自然最美丽的精灵,是人类休戚相关的好朋友。随着环巢湖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巢湖已成为安徽省鸟类最为丰富的乐园。如今,仅十八联圩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200多种,是环巢湖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黄河三角洲—鄱阳湖候鸟迁徙通道一线经过安徽省内非常重要的迁徙候鸟停歇地。为掌握湿地内越冬水鸟的数量、分布、种群组成、迁徙动态等,我们准备于本月12日上午开展一次十八联圩湿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到时请您来见证调查成果并颁奖。我欣然接受。

在十八联圩深处,原先有一个2814渔场,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解决“吃鱼难”的项目,其产量一度占合肥市场供应量的四分之一。为了解决长期养鱼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前几年又关闭,改造、修复成生态湿地,成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三期的主体,去年此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案例。这个联合国工程的嬗变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上午十点多,我们来到这里。

这里原先是整齐划一的渔塘,约有六千亩,现已改造成湿地。其中,原场部西边的渔塘改扩成大水面,足有上百亩,夏季种植荷花等。当我们来到塘边,向北一望,在岛前塘中,有众多的鸟儿在欢叫。虞磊说,这是小天鹅,又叫啸声天鹅,从北极圈飞来的。十一月份飞来,来年春上三月一夜之间飞走。

我们用望远镜看,爱人欣喜地说,“好大啊,脖子好长!但比我们当地的鹅要瘦小些。快看,一只小天鹅头勒下去了,屁股又翘上来了,这是在觅食水草吧。这个扎猛足有十多秒。”虞磊接过话题答,“是的。小天鹅1.2米长,脖子0.4米左右,有7公斤重。吃水草、莲藕等,水太深不行。”“我们按照虞老师意见,将塘里的水放至0.35米深。”阚韬说。

正说话间,一阵阵“咕嘎咕嘎”声传来,我说,“啸声天鹅就是得名这声音了。”“是的。”虞磊说,“刚才我数了数,这一片小天鹅有300多只。”田胜尼说,“水塘之后、过小岛向北,还有一群,加起来会超400只。去年才300多只,这说明湿地环境确实越来越好了。”虞磊补充道,“这可是合肥地区最大的天鹅群,这里才是真正的天鹅湖。”

说话间,我想到一个问题,“怎么知道这些小天鹅来自极地?”虞磊说,一个是历年观察判断,另一个是通过环志跟踪。国际鸟学界和一些专家对一些重要鸟类腿上放了可定位的环志。小天鹅就是这样被跟踪到的。“那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环志?”我问。“暂时还没有,一个带定位的环志要2万块钱。”虞磊答。“我们也可以有。”我说,“从几个标志性鸟类开始,比如刚救治的东方白鹳。我们可以让它们戴上合肥的脚环标识,让全世界鸟学界知道中国合肥、巢湖、十八联圩。”阚韬说,“对,我们有这个想法。”

巢湖市中庙,“湖天第一胜境”。上午十一点多,我们来到这里。在临湖十八沓处,有不少人正凭栏观湖。只见庙东到嘴西一片弧状水面,波澜不惊,也不见什么水鸟。正觉遗憾,田胜尼老师喊,“快看,前面有一只红嘴鸥。有一只,后面就会有一群,要撒食就会来。”随行的街道办同志说,“我去弄一点面包来。”

一会儿,面包来了。我们几个人下到台阶,各撕了点撒入湖面。“红嘴鸥会来吗?”我有点将信将疑。正狐疑间,刚看到的那只红嘴鸥从远处飞来。只见它像要下降扑食,但还未接近,又拉起来飞向空中。我们不禁有丝失望。然而,又有一只飞来,扑下、接近,又拉升飞走。“快走,我们离它远些。”田胜尼老师说,“红嘴鸥怕我们放诱饵捕食它,它的警觉性可高呐。”

于是,我们退上岸堤,果然,一会儿又飞来几只。或许感到饵食吸引力不够,街道办同志又去弄来了小毛鱼,我们几个同志在向东靠近旅游码头的沓处向上抛了小毛鱼,不成想,立“鱼”见“鸟”,十多只红嘴鸥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时,湖面上空有了跃动的灵气,岸边游玩的人被这飞来的鸟景吸引住了,纷纷拍照留影。只见红嘴鸥身体大部分白色,翅尖黑色,当它向上飞旋时看起来是一只白色的鸟,向内打旋朝下时看到的是黑的一面,而抖动翅膀时又发现是黑白相间。这十多只飞腾的精灵,在湛蓝湖水映衬下,显得是那样动静相宜。

(元月7日图景)

“天与人间作画图”,飞鸟伴来“小姑苏”。有此美景,何愁无人来赏?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观鸟时要探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在护鸟引鸟的同时发展“观鸟经济”,创造更大的“鸟用”。我们提议在这一湖嘴,学习昆明做法,在前几年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通过补饲、看护等办法,吸引更多的红嘴鸥来到这里,争取由候鸟变为留鸟,定时来定时飞,成为中庙的常客,让中庙湾成为“红嘴鸥湾”,使十八沓处游客纷至沓来。街道办同志说,我们立即这样做,争取美景早日实现。

(王民生)


(补记:元月3日,接到虞磊老师发来的12日拟给发现安徽省鸟类新纪录同志的颁奖名单。现全名照录,以记录这些同志对环巢湖生态环境特别是鸟类保护所做的贡献。

张力同志于2024年5月6日在环巢湖发现“日本灰头鹀Emberiza personata”确认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童家强同志于2024年4月6日及9月28日在环巢湖发现“绿眉鸭Anas americana”、 “毛脚燕Delichon lagopodum”确认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刘鸿宾同志于2024年1月25日在环巢湖发现“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确认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张力同志于2024年5月21日在环巢湖发现“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确认为合肥市鸟类分布新纪录。

 许小泥同志于2024年5月24日在环巢湖发现“三趾滨鹬Calidris alba”确认为合肥市鸟类分布新纪录。

夏家振同志于2024年4月15日及9月27日在环巢湖发现“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斑胁田鸡Porzana paykullii”确认为合肥市鸟类分布新纪录。

 韩杰同志于2024年1月4日在环巢湖发现“大鵟Buteo hemilasius”确认为合肥市鸟类分布新纪录。

张震同志于2024年12月21日在环巢湖发现“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确认为环巢湖鸟类分布新纪录。

 胡浩同志于2024年5月10日在环巢湖发现“北棕腹鹰鹃Hierococcyx hyperythrus”确认为环巢湖鸟类分布新纪录。

张舒博同志于2024年在环巢湖发现“疣鼻天鹅Cygnus olor”确认为环巢湖鸟类分布新纪录。

朱广元同志于2024年在环巢湖发现“疣鼻天鹅Cygnus olor”确认为环巢湖鸟类分布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