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在完善产业政策、多渠道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及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现有产业链多而不强,发展新兴产业多以上位政策为导向“跟风”布局,未能充分结合、运用本土的要素禀赋。
二是“贴标签”式的产业发展现象突出,各类经营主体争相与新产业、新概念挂钩,大部分产业扶持政策都放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新产业上,而对具有突破性的传统产业创新支持不够。
三是高层次人才、共性技术、供应链等转化平台和应用场景建设投入仍然较少,产业“两头在外”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产业集中度相对不高,现代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产业园规划缺乏产业链思维,基础资源存在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等情况。
为此,建议:
扩宽产业发展视野。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高度强调城市群、区域间一体化统筹。一是全面分析主要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市县重点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清单、创新资源分布清单、“揭榜挂帅”项目清单等现代产业工作体系,重点、精准发力。二是找准现代产业发展定位。根据地方区位优势、产业链特色、要素资源禀赋,主动融入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在现代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中找准定位。三是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子。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以地方实际状况出发,对现代产业发展的定位、体系、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长远规划。
革新产业发展思路。一是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在新质生产力导向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是固化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传统产业可以转化为新兴产业,甚至转化为未来产业。二是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加强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发,搭建支持协同发展的供需对接平台、数据开放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网络。三是提供制度机制保障。积极打造有利于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各类设施,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方式协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科学基础设施,健全公共创新及技术转化平台。
补全产业发展链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生态、产业间组织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现代产业已经形成核心产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三段式”结构。一是完善产业培育机制,构建以“核心产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理念,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招商、科技创新及人才引育中。二是重视产业应用和转化场景的打造。围绕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强化公共应用场景开放,如围绕光伏开放城市场景,让光伏融入到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中。三是推进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城市工业经济产值与工业服务、城市服务能力、居民生活质量同步发展,大力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大专业服务人才供给。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不同产业需要的要素各有不同,要根据人口流动和人口聚集特征补齐短板,优化布局。一是完善核心功能。在中心城区,打造专业服务业功能区,充分利用科教、企业等优势资源,有序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功能区布局,优化功能区营商环境,打造创新要素集聚高地。二是加快整合提升。打破当前部分产业园内高度同质化的产业布局,并根据主导产业占比将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区划定为核心区、协同区和支持区,改变产业过于分散的空间布局。围绕主导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集成、应用、博览、服务、培训等全产业链视角招引入园企业,全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陆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