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大抓项目、倾力招商,深挖招商引资“源头活水”,蓄势赋能新兴产业,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但也感受到创新模式、破局突围的紧迫性,如传统路径依赖尚存、项目招引谋划不深、要素供给保障不全、专业招商人才匮乏等,亟需突破之道。
为此,建议:
聚力产业研究,统筹推进精准招商。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开展精准招商。坚持“全省一盘棋”,根据各地级市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错位发展,引导重大招商项目按照省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有序落地。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合作,共同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为精准招商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产业链招商,实现链群式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群培育攻坚行动,聚焦打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逐步打造凸显优势的产业链条,吸引相关企业和资源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规范招商引资程序,健全项目落地机制。优化招商项目流程,提高项目落地建设服务效率,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项目谋划洽谈、评估论证、考核统计等环节,严把项目“入口关”。
聚力创新突破,推动模式转型升级。从简单“招引”转向伴随成长,在深化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商会招商等形式基础上,创新招商模式。一是开展场景招商。参考合肥、沈阳皇姑区等地做法,建立公开透明的应用场景数据库,定期更新应用场景机会清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全链条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二是利用“飞地”招商。借鉴浙江丽水经济开发区做法,在长三角发达地区如上海建设“科创飞地”,形成“研发在沪,总部生产销售在皖”模式。同时与“飞地”所在的大校大院大所合作,打造“孵化—加速—研发—中试—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三是重视本地产业链招商。各地建立市级统筹机制,相关部门联手搭台,强化现有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四是实施“园区+创投”招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战场作用,构建“管委会+公司+园区+基金”的组织架构,有条件的园区和平台成立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借鉴江苏盐城做法,采取“国企出资—引进团队—引进项目落地—强链补链—形成产业—新的产能”招商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平台公司转变为产业推动者和资本运营商,成立产业基金,以投资入股带动产业发展。
聚力生态创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借鉴浙江湖州、金华等地做法,通过统筹市域环境资源、土地、资金等要素,建立要素“蓄水池”,以确保对重大项目的支撑保障。二是持续升级为企增值服务。以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出发点,更新完善为企服务清单,及时更新为企服务政策,借鉴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做法,打造“才技金链产”全要素的招商模式,从“我有什么给什么”转变为“企业需要什么给什么”,以全要素供给和全方位服务保障,做好养商、护商工作。
聚力人才建设,打造专业招引队伍。一是强化人才“内培”。借鉴江苏泰州、南通等地经验,制定出台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举办市、县两级层面专业化招商干部能力提升班,按招商精英、招商骨干、招商能手、招商专员等“四类人员”进行分类培养;系统开设模块化、实战化、情景化课程。同时选派招商干部到长三角先进地区招商部门、开发园区、重点企业锻炼学习调研,打造一支“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会服务”的高素质专业化招商队伍。二是注重人才“外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产业成立专业招商公司,按照产业细分领域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采取“公开选聘+机关单位抽调+社会化招聘”方式,面向机关和全社会公开招引高层次招商人才,建立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