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仍在不断完善今年的意见建议。“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是他一直秉持的履职原则。
担任政协委员以来以来,他始终以“科技报国”为己任,扎根科研一线,深耕教育改革,将专业领域的深厚积淀转化为推动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建言,围绕新材料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提案和建议,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复与采纳。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三者互为支撑、协同共进。杨金龙在高校主要从事教学科研,他一直关注基础研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我期待在这次会上面能够和委员、政府部门之间有一些交流,提出更精准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杨金龙更为关注化学学科与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AI和领域相结合的时候,实际上就需要交叉型的人才,就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人工智能能够改变现在基础研究的范式,在这一块上面能够做出一些引领性的工作。聚焦这一话题,今年,他以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提出要加强通识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兼具专业特色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在他看来,如今科研领域很多原创性或者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基本都是年轻人在做,这就需要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的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闯“无人区”,从而激励去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针对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他认为,评价体系的周期可适当延长,有利于青年科研人才去攻坚前沿问题、难点问题。“不能为了去应付,老是去做一些短平快的事情,要敢于挑战有难度的研究。”杨金龙说,青年科研人才在成长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寻找真正的科研想解决的问题,鼓励他们能去做从0到1的无人区的突破。
深耕科技工作20多年,杨金龙多次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为他的履职建言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委员履职与科研工作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坚持创新思维、持之以恒推动问题得到更好解决。”谈及履职之路,杨金龙感触颇深。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培养更多人才,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履职目标。他坦言,今年还有许多履职计划要完成,准备把调研日程安排得更紧凑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就像搞科研工作一样,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