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郎溪县第三初级中学团委以“青春揉青团 志愿暖清明”为主题,组织学校部分团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融合活动。活动通过“挖野菜、制青团、送温暖”三大环节,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悟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践行雷锋精神,为独居老人送上节日关怀。
田间寻春:劳动教育悟传统。活动首站,30余名初中团员在学校附近展开“野菜寻春”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手持工具,学习辨识艾草、荠菜等清明时令植物,亲身体验传统节气与自然馈赠的紧密联系。“以前只在课本里读过‘清明采青’,今天自己动手才发现,传统文化就藏在身边的泥土里!”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活动将劳动教育与节气文化结合,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中华农耕智慧的深厚底蕴。
巧手匠心:揉青团承文化。回到校园食堂,师生们将采摘的野菜清洗处理后,共同投入青团制作环节。面点师傅现场演示传统青团的揉捏技法,从和面、包馅到蒸制,学生们认真聆听、细心操作,一个个碧绿圆润的青团逐渐成形。“青团不仅是食物,更是清明文化的符号。希望通过亲手制作,让年轻一代记住‘我们的节日’背后的匠心。”活动负责人、校团委副书记李阿芳表示。劳动过程中,学生们还自发分享家乡清明习俗,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在此刻交织共鸣。
志愿送暖:青团传情学雷锋。活动最后,学生志愿者将满载心意的青团分装打包,步行送至建桥村独居老人家中。他们不仅为老人讲解青团的文化寓意,还主动帮助打扫庭院、聊家常。83岁的李奶奶接过青团感慨:“现在年轻人会包青团的很少,谢谢孩子们送来的温暖。”活动以传统美食为纽带,既弘扬了尊老敬老的美德,也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中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此次主题实践是郎溪县第三初级中学推进“五育融合”的创新举措,通过将传统文化、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串联,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家国情怀。校方表示,未来将持续打造“我们的节日”系列实践活动,让文化传承与品德教育浸润青少年成长之路。(宗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