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鸟》深层次寓意探寻——赏析孙仁歌短篇小说《乐园鸟》
来源:​朱紫婧 2025-03-11 16:14:43 责编:周晓东 朱媛

前言

《乐园鸟》是戴望舒的诗歌,孙仁歌用此诗为小说冠名意味深长。文章主要讲述由鸟爷中风引出的对“金丝鸟”的生存和受教育困境的揭示以及鸟爷在医院住院的一系列场景,巧妙运用“乐园鸟”来辅助隐喻教育理想国,试图从理性客观的视角寻找被束缚无法“飞翔”的“乐园鸟”隐藏于其背后的秘密与真相,从具体明指和抽象隐指两方面揭示出个人苦难求学的不公命运和社会教书育人意义的变形扭曲,用笔墨书写“飞翔”与“束缚”的强烈反差中所映射出的教育行政化所带来的学生灵魂救赎失败的深度悲哀,将小说的主题意蕴推向更高的理解反思层次。

一、探寻现代教育——灵性与自由的理想国

本小说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引导读者主动代入小说文本,用生动的语言和紧凑的情节发展来带动读者快速进入小说的情境之中,用文学的笔墨来勾勒“金丝鸟”心中追寻的乐园是一个充满施展自我灵性与自由的理想国。

活泼乖巧的“金丝鸟”走起来、跳起来就像一只无忧无虑地飞翔的鸟儿,这是金丝鸟外在形象的自由之所在;与此同时,“金丝鸟”的内心世界也是丰盈灵动的,她用情绪饱满的朗诵诠释自己对“乐园鸟”的理解,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是自己追求自由的方式,也是鸟爷心中教育理想国的学生的理想状态。

《乐园鸟》是鸟爷心仪已久的不朽之诗,是“金丝鸟”在朗诵比赛擂台上的情感倾注,更是连接鸟爷与“金丝鸟”思想情感的锁链,是鸟爷对教育理想化的一次先锋尝试。它清晰明确地告诉读者,“乐园鸟”是鸟爷心目中以“金丝鸟”为代表的学生理想化求学状态,是学生个人自由与灵性的完美诠释。鸟爷也为此每日泡在书房里诠释着《乐园鸟》,用最为宝贵的生命养鸟孵化,呕心沥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学生也能够如戴望舒笔下的“乐园鸟”那样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希望现代教育也能营造一个充满学生灵性、给予学生合理自由的教育理想国。

可不尽人意的是,这样的乐园实际上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挣脱的“牢笼”。进监狱的父亲和改嫁的母亲给“金丝鸟”组成了一个充满负能量的悲剧家庭,让“金丝鸟”首先在原乡就感受不到爱的滋养。加之学校的各级领导用极度苛刻的眼光片面看待和评价“金丝鸟”,用冰冷的比赛分数判定“金丝鸟”的受教育价值,对“金丝鸟”的退学选择视而不见。家庭的悲剧、学校的压制让“金丝鸟”内心的灵性与自由受到重挫,导致“金丝鸟”自命为“问题孩子”,压垮了“金丝鸟”的这一台原本可以弹奏出生命美妙乐章的钢琴的最后一根琴弦。

社会现实的多重负面因素让“金丝鸟”在《乐园鸟》曲终人散之后“不翼而飞”,主动退出了她所处的“教育怪圈”,这样的情节设置显然是合乎逻辑和情理的,明确将“乐园鸟”和“对乐园鸟的束缚”具象化,展现出社会教育现实对个人生命与灵性的压抑,从客观理性的视角让读者身临其境,将关注点转移到现实世界,使读者有所思考与体悟。

二、探寻阻碍理想主义教育的另一面

作者在“乐园鸟”的更深层意义上进一步深度挖掘,从更加客观的视角出发,大胆跳脱出个人的思维限制,将个人完美融于冰冷的社会现实,从复杂的人性汪洋中寻找教育的初衷与真谛。在艾略特看来, 个人情感来自于作家的粗糙的、平庸的情感, 存在于文本之外, 而艺术情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结果, 它存在于文本之内。[1]本篇小说的艺术情感就在于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理想化教育备受阻碍的悲哀,理性客观地深刻批判教育行政化的官僚管理实质。

“乐园鸟”是人自由与灵性的体现,亦隐指作者对理想化教育成果实现的寄托。鸟爷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在当时那个社会中悲哀地显现出他的格格不入。鸟爷诠释《乐园鸟》的行为在家人眼中令人费解不已,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写,他热爱那个多梦的乐园,甘愿用一生助力那些鸟儿茁壮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阳光大道。在所有旁观者看来“金丝鸟”是无法雕琢的朽木之时,他依旧提倡寓教于乐,希望教育者能够融进学生的灵魂,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助之放大。这样一位教育者是重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他的心理初衷与实际行动都是不朽的。

但现实往往总是不尽人意。乐园鸟的乐园实际就隐指着一个无法被改变的牢笼,以“金丝鸟”为代表的学生无法以一己之力去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只能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抵抗悲哀教育的不公。院长和校长面对“金丝鸟”的苦难与困境不仅无动于衷,而且用言语伤害学生的名声,是教书育人的典型反面教材。甚至于到最后医生在绝望之际想出的亲情呼唤疗法,在鸟爷在生死边缘无限徘徊的时候,依旧冷酷无情地将自己的个人名声与利益置于首位,其行为所表现出的过度利益化极度讽刺了教育者初衷的丧失。

小说在抽象意义层面的相应情节设置也是恰到好处。鸟爷中风,即体现着社会教育悲哀的无可挽回,被权力掌控的教育事业是长在鸟爷参天大树中的一处荆棘,他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根除这样的祸害,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奈让他无法坚持下去。正是这样一个鸟爷因中风而住院情节的设置,给对鸟爷家人和同事等的人物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与平台,将小说抽象意义层面的“被束缚的乐园鸟”顺其自然且生动展现了出来。

三、 “飞翔”与“束缚”反差下“乐园鸟”的现实意义

小说与戴望舒的诗歌《乐园鸟》同题,让读者的注意力首先放置于乐园鸟这一单一的物象身上,但随着读者对文本的逐步阅读,小说给读者带来不断的惊喜,从鸟爷和“金丝鸟”的名称来源,到乐园鸟的多重意义的探索与发现,最后“以乐写哀”,用“乐园鸟”这一名称讽刺教育行政化对个人自由与灵性的束缚和对教育理想主义者教书育人理念的打破,从而凸显此“乐园”非彼“乐园”,而是一个束缚“金丝鸟”自由飞翔的“乐园”,从反差中凸显讽刺意味。

从文本中体悟出的“飞翔”与“束缚”的强烈反差,实际上又何尝不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个人生命的自由与灵性在教育偏见面前一文不值,理想主义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行政化面前只能无奈妥协。小说就这样逐渐引导作者从文本转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思考教育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中所蕴含的秘密与真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自教育伟人孔子就有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富有时代影响力的教学理念。教育行政化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官僚化”管理体制的实质,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将大学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化’成政府行政权力‘链条的末端。通过这根‘链条,政府教育行政部内对大学的管理一直延伸到大学内部,实际上取代了大学对自己的管理”。实际上的真正教育应当是平等观念下的共同促进发展教育,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乐园鸟》的深层意蕴也在于此。

小结

作者巧妙运用多元化事件,描述“金丝鸟”的退学、鸟爷的中风以及医生、家属和同事等人物构成的一系列场景,构成情感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小说充满层次感与立体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详实的故事。《乐园鸟》将读者引入文本情境之中,以“乐园鸟”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引导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挖掘其背后存在的潜在社会问题,思考这场教育层面上对人灵魂救赎的无奈与悲哀,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探讨教育行政化存在问题与弊端,发人深省,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教育行政化”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