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巢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巢湖基本实现沿湖蓝藻无明显异味,但尚未达到稳定变好和根本变清,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市区河流受城市高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影响,入湖污染负荷长期超载,尤其是降雨期间,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流经主城区的河流水量大、水质超标、污染强度高,已成为入湖的主要污染负荷。当前亟需推动入湖河流汛期污染防控,大幅减少汛期入巢湖污染物总量,助力巢湖水质持续改善。建议:
(一)“一河一策”进行污染源分析。充分利用“数字巢湖”、污水处理、排水管网、水文、气象等数字化平台,结合手工监测取样等方式,对流域内的“厂站网河”进行一体化分析,精准判定汛期污染源的来源构成。对于河道,结合现有的自动水质监测站、水量站、气象站,对汛期污染严重的河段水质进行加密监测,计算各河道、区段的污染物总量。对于雨水管网、截流设施、雨水调蓄池,通过监测大排水口旱季污水的水量、水质,雨天重点排口、雨水调蓄池的水质、水量,计算混接污水、面源污染的影响程度。对于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通过监测前池液位及晴天、雨天的水质、水量变化,分析污水系统汇入的雨水量及溢流的污水量。
(二)巩固提升排水户雨污混接整治成效。一是加快推进旱季截污量大的排水口整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等,对排水口汇水范围的问题排水户、市政管网进行系统改造,最大限度减少排污量。二是建立排水户长效管控机制,压实产权单位、物业企业排水设施管理养护职责,保障人员、经费投入,每半年至少对化粪池、排水管道清理疏通一次;市区排水管理部门、属地街镇定期对河道排口、排水户排口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混接问题并督促快速完成整改,对混接严重、缺管失养、拒不整改的物业企业加大对处罚力度。三是开展排水户污水排口雨季水量水质监测,对雨天水量大、浓度低的污水排口溯源排查,整治雨水接入污水管网、设置中间截流等违规行为,从源头减少汇入污水管网的雨水量。
(三)加强排水设施运行调度管理。一是污水管网保持低水位运行,晴天便于开展管网排查、检测、维修,雨前尽可能降低管网运行水位,增加污水系统的调蓄能力。二是适度提升污水处理厂汛期负荷,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视情增加临时处理设施,精细控制处理工艺,增加汛期污水处理能力;三是加强截流设施管理,确需保留的截流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全部接入市级排水监测平台统一监管,降雨期间截流闸及时关闭,防止雨水、河水倒灌。四是逐步开展污水管网分区计量,在污水泵站、污水干管、行政区分界线等重要节点设置监测设备,通过对分区的供水量、污水量、污水水质等进行分析,精准查找整治异常来水、污水偷排漏排、管网严重渗漏。
(四)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一是适度超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负荷率超过90%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原地或异地扩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二是加大污水管道建设改造力度,完善污水系统间的互联互调管网建设,平衡污水系统负荷并满足应急调水需求,对使用年限长、检查井、管道病害严重的污水主干管进行维修改造,可增设一道污水主干管,加大污水调蓄能力并实现互为备用。三是在短期无法消除污水管雨季溢流的区域及老城区合理制区域,因地制宜建设雨季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排放管控要求,有效控制溢流污染。
(五)控制面源污染。加强沿街摊点及餐饮用户的管理,禁止向雨水口倾倒污水;规范垃圾收集点设置,垃圾桶及地面冲洗水通过污水口排入污水管道。加大道路冲洗频次,可利用再生水进行道路浇洒,提升道路清洁度,减少雨天排污量。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畜禽水产养殖废水排放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六)定期开展管网、河道清淤。汛期前,对存在淤积的雨水管道进行清淤,减少降雨期间排入河道的污泥量,对淤积的化粪池、污水管道清理疏通,防止污水管道堵塞造成污水溢流到雨水管。定期对河道的底泥淤积情况进行监测,淤积严重的开展生态清淤,减少底泥积存的污染物;具备条件的河道,可采用原位修复方式分解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