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椿芳同志是一位厚今而不薄古的出版家。他一生为出版事业、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做了许多工作,贡献很大。他了解新事物,同时又了解古文化,提倡继承古文化。这里略谈两件事,作为他“厚今”和“不薄古”的例子。
▲姜椿芳,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化组组长;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
“四人帮”被打倒后,有一天,姜椿芳同志偕同倪海曙同志来到我们家。我问姜老:“您是否仍旧回去主持编译局?”他摇摇头说:“不去了,想做别的工作。”我说:“中国没有一部现代的百科全书,几十年来一直有人提倡,但是只说不做;五十年代一度热了起来,后来又冷了下去;这件事如果由您来登高一呼,倒有实现可能。”倪海曙同志也对他说:“的确,这件事由您来主办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姜椿芳同志的工作特点是:大胆创业,细心办事。经过一番筚路蓝缕的奋斗,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一卷《天文学》在1980年出版了。这一年可以说是现代百科全书在中国的诞生之年。
▲1978年4月姜椿芳写给中宣部《关于出版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初稿手稿。
接着,姜椿芳同志到美国,跟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签订合约,编译出版中文的简明版,由刘尊棋同志主持,徐慰曾同志负责具体编辑工作。姜和刘二位都认为这部百科全书已经由美国出版,中文仍译“大英”二字不妥,改按音译为“不列颠”。经过5年努力,动员了500位教授和专家,全书10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1986年出齐。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出版,奠定了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基础。
英文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新版本分三部分:Propaedia,Micropaedia和Macropaedia。起初,我译作“综观全书,微观全书和宏观全书”。姜老和编辑同志们商量以后,改译为“百科类目、百科简编和百科详编”,言确意明,比我的初译好得多。
姜老认为,对百科全书这样的大型工具书来说,正文中条目序列方法是一个关系到检索效率的大问题。传统办法是按照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来排列,这在卷数不多的辞书中已经证明检索不便,在卷数很多的百科全书将是十分不便。倪海曙同志和我建议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排列,采用所谓“音序法”。姜老立即同意,付诸实行。
部首和笔画法实际是部首、偏旁、笔形、笔数、笔顺、字数的多重序列法。每一重的规则由各种书刊自定标准,没有公认的标准。再加汉字有繁体简体之分、正体异体之别。排列不易,检索尤难。面对大型工具书,无法在大海里去捞针,读者往往望洋兴叹!姜老说,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序法”虽有百利,也有一弊,就是,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不懂拼音。而且社会上有一种惰性心理:宁取不方便的旧方法,不取方便的新方法。因此,采用“音序法”还得慎重,经过多次跟不同专业者举行座谈,征求意见,最后,姜老得到的结论是:音序法的利点大大多于部首法。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决定采用音序法。每年入学的小学生有两千几百万人,他们都学拼音,音序法无疑是方向。知识分子只要愿学习,拼音是极其容易掌握的。《辞海》采用部首法,可是多数使用者说,先查附录中的音序索引,速度可以提高三倍。音序法有两种。一种是纯字母排列法。不照顺汉字。另一种是字母、汉字、字母排列法。把某头汉字相同条文排在一起。为了照顾习惯,姜老决定采用后一列排法。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正文也用音序法排列,可是排印时候删去了条目上注的拼音。这样做可以节省篇幅和排字工作,可是带来检索的不便。听说台湾的《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在正文中以英文为条目。英文的纯字母排列法对检索来说是最方便的,可是英文水平稍差的读者用英文条目是不便的,英文水平较高的读者又可能宁可查英文版而不查中文版。在这里中文遇到了检索现代化的难题,出路或许只有采用拼音音序法。这就是姜椿芳同志走的“厚今”革新道路。
▲1985年9月10日,邓小平接受姜椿芳赠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1-3卷)。
姜老到我家,一向没有同我老伴张允和谈过天。有一天,我告诉姜老,她爱好昆曲。姜老坐下来对她说:“噢,昆曲。那你认识不认识顾传玠,传字辈挂头牌的?”张允和笑了:“怎么不认识,顾传玠是我的大姐夫。您怎么认识他的?”姜老说:“不但认识,而且很熟,我还到顾家吃过饭。那时我在上海做文艺界的地下工作。”
姜老提倡昆曲,1986年3月15日“中国昆剧研究会”成立,姜老以副会长主持成立大会。在研究会的一次座谈会上,张允和建议要纪念汤显祖,会后又写了一封信给姜老,信中说:“今年是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汤和莎士比亚同在1616年去世,汤老比莎翁大14岁。莎翁7月去世,汤老9月去世,秋天开一次纪念汤老的纪念会最好。纪念莎翁有24个剧团演出几十场莎翁戏剧,还演了昆曲的莎剧,可是对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为什么没有一点动静呢?”过了几天,姜老亲笔复信给张允和,表示同意。信上的字写得很大,向一边斜,显然因为他的眼睛不好,亲笔写信困难了。后来知道,姜老把张允和的信转到文化部,又转到中央,纪念汤显祖的建议得到了批准。
研究会的秘书长柳以真来我家说,姜老决定邀请顾传玠的夫人张元和来参加大会,请张允和代为打长途电话去邀请。10月11日张元和从美国来到北京,第二天由张允和陪同去拜望姜老。见面时候姜老说:“顾传玠不但文戏演得好,对耍翎子也很有功夫。顾传玠说过,他练耍翎子是把下颏放在一个小酒杯里,靠着酒杯边缘转,各种各样的转,翎子自然左右逢源,活跃非凡。”这些话,张元和以前也没有听顾传玠说过,怪不得顾传玠在《连环记·小宴》中演吕布有特别的翎子功,配合传神的“虎步”,显出了吕布的武将神采。姜老对昆曲的演技细节记得那么清楚,可见他热爱传统文化之深。这是他厚今而“不薄古”的事例之一。
姜老是一位有学问、有道德的老革命家,他的高尚风格将永远是后世的模范。
来源:常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九辑,常州日报社1989年12月版。作者周有光,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允和,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周有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