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村口,香椿树的一抹春色栽进岁月
来源:关峰 2025-03-21 08:36:37 责编:曹昱 王悦

大伯把那棵香椿树栽在村口,长大了,长成了村庄的标志,它虔诚地守望着村庄,香椿树的一抹春色栽进岁月。站在春风里,咬一口嫩绿的香椿芽,那不仅仅是春风的味道,还能品尝到整个春天的味道。香椿芽悠远的清香,融入自己梦里就是唐诗宋词。那种清明的气韵,仿佛一位涉世未深的邻家女孩,是属于散发淡淡香味的故乡。好像只有到了春天的时节,才能让人想起挺拔的香椿树。“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这是我儿时大伯教我的一首康有为的《咏香椿》诗,使我懂得了香椿别具一格的味道,让人唇齿生香。想起了与香椿树相伴的大伯,我泪流满面。

村口,香椿树的一抹春色栽进岁月,烙在我的印象里很深。从记事起就能看到老家村口和房前屋后栽着香椿树。上过私塾的大伯从小就教我背诵那首:“嫩芽味美郁椿香,不比桑椹逊几芳,可笑当年刘秀帝,却将臭树赐为王。”这首《 香椿 》诗据说是唐朝诗人写的,诗中说的就是香椿树上的椿芽。大伯之所以喜欢香椿树,大概与这首诗有关。大伯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的一处宅子就在村口,他把宅子的一侧沟边包得有角有楞,在上边种上一些香椿树。大伯喜欢把香椿的苗移栽在宅院周围,连他家大桌子、条几和床都是用香椿树做的,犹如红木,常年散发着幽香。香椿树生长缓慢,成材也需几十年。所以木质坚实、细致耐湿、纹理清晰,天然的红褐色是做家具的上等材料,堪与红木媲美,又是名贵的建筑材料。多年前,大伯家就因为用一根香椿树做房梁,在左邻右舍面前风光了一次。

村口,香椿树的一抹春色栽进岁月,活成一棵香椿树的模样是大伯所追求的,在我的印象里,大伯体高、身瘦、性直,活脱脱的就是一棵香椿树。大伯常教我学习清朝才子李渔《闲情偶寄》里的文字:“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我们阜阳人也叫香椿头,其实就是椿芽。大伯一生淡泊名利,从不与人攀比荣华富贵,总是心平气和地过着平凡的日子。他小时候念过私塾,《论语》里有些名句至今记忆犹新。奶奶省吃俭用,把他送到县城里去读师范,与他一班的同学后来大都从政或成为老师,唯有大伯毕业后回到老家,去耕种他的“一亩三分地。”大伯会把掰下的一篮一篮椿芽送给左邻右舎,让大家尝尝鲜。大伯说椿芽有健胃行气、利湿解毒之功效,既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又能防止食物中毒和具有化湿气之疗效。

“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腊酒犹浮瓮,春风自放花。抱孙探雀舟,留客剪椿芽。无限村居乐,逢人敢自夸。”这是大伯教我的明代文人李濂《村居》一首诗。让我小时候学会采摘椿芽来招待客人,那一幅田园景色让我至今难忘。大伯的一生定格在97岁,没有过度追求养生,就像一棵香椿树那样平平凡凡:一是心态好。就是长寿的一块法宝;二是人缘好。大伯一生总是心无私欲,胸怀坦荡,在为人处事上能够正确对待人、正确对待事;三是习惯好。大伯一生有着起居有常,行不妄失的好习惯;四是好劳动。大伯一生以田为伍,与土作伴,虽然97岁高龄,精神还很饱满,赶集上店都是骑着自行车。

香椿树站在村口成为一幅油画,成为一首动人的歌。让那份故乡的味道、春天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更深入人心。看到村口的香椿树,我想起了一段段被遗忘的春天,我真想把一抹春色栽进岁月的记忆里。仿佛看到大伯站在村口,活成一幅静止、高大、挺直的香椿树画面,留下那种幽远恒久的模样。村口,香椿树的一抹春色栽进岁月。

【作者简介】关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太和作协副主席。入选文化部编撰的《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典》,阜阳时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家庭》《知音》《故事会》《今古传奇》等报刊发表文学、新闻、摄影作品数千篇,共计700多万字。代表作有《少女,泪洒告状路》《讨饭村内幕揭秘》《风风雨雨慰安妇》等。散文《远去的炊烟》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散文《生死之吻》荣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散文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真情人生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彭雪枫揭开“太和惨案”的前前后后》《走过青春的“上海妹”》《“死亡协议”背后,三个女人的黑色记忆》《讨饭人自揭幕后新闻》等数十篇纪实作品被人民网、中共中央党史网、《新华文摘》《读者》《文学故事报》中青在线等转载。先后出版《等待春天的荷塘》《落在城里的乡愁》《剪不断的乡愁》(与人合作)《女人作证》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