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二题
来源:万以学 2025-04-15 14:59:28 责编:奚正喜 桑士宣 何怀光

排云夜宴

2025年三月末,天气预报说黄山有雪。我从未去看过黄山的雪,老友得知有雪消息,便迫不及待地电话告知。

我们从黄山北大门松谷站乘缆车,登山到丹霞站时,山上的雪正旺。桃花般大小的雪花漫天飞舞,称得上是乱花迷眼,气势雄壮。

雪后的黄山,既玲珑剔透,又雄伟磅礴。雪停了,山谷深部便一阵一阵地起了比雪还白的云雾。它们一丝一缕、一块二块、先在谷底聚集,之后连成片,形成云海,再慢慢涌出,渗透、浸没掉每一条峽谷沟壑,最后让成列的山峰变成了苍龙,变成了航船。黄山并不是静态的。它就在人的肉眼前变化着。不仅仅是云雾带来的变化,甚至山峦的底色也在变。白色转成了乳色,褐色转成了墨色,翠绿转成了青色,铅灰上却刷了层亮粉,形态万千的花岗岩石也仿佛在蠕动,焕发出生命。它是如此坦白坦荡地呈露在你眼前,但你却无法去把握理解它。无法给它定格。无法把它纳入我们的既有认知。实在的黄山景观,仿佛正在离我们远去,变得虚幻空灵了。它似乎变成了无形无声的宇宙洪流,在天地间流淌,同时也穿越了天地。

我曾说,在黄山工作的最大困扰之一,便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来推介黄山。还说,“文学艺术面对黄山胜景有种难以言说的不自量力感”。比方说“江山如画”,将山川、河流、大地风光,比喻为如人绘就的画卷。在很多地方绝对是对山川秀丽景色的最高褒扬。然而,你到了黄山,便会觉得这话说的份量不够,因为没有什么画能比得上黄山实景。若说“画如黄山”,倒是对画家的最高褒扬了。

同伴说起我曾写的《梦黄山之上》文章。说这雪中黄山,更突显了黄山的自性、神性、知性和共性。我笑道,此景此情,还应加上人性。黄山是面镜子,在这里可以发见人的局限,发见人的渺小,发见人的卑微,它提醒你要保持人间清醒和一分糊涂。我若有所悟,这黄山脚下,至今仍有许多酿酒人家存在。“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这是种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也是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籍此表达崇拜黄帝、区别黄帝,同时亲娱黄帝、祈求黄帝原宥凡人鄙陋的吧。

晚10时许,我们一行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踏着积雪,再次来到排云亭。

我们走进亭内,摊开小桌板,摆上酒壶酒盅,花生小菜。闪烁夜灯下,我透着透明液体,望向深邃不见风物的夜空。寒意冷冽。洁净肃穆。一切混茫。我没闻到熟悉的中国白酒香,所有味道仿佛都被严寒锁死了。一杯敬黄帝,二杯敬自己。仰脖喝下,却如玉液琼脂,一条直线,直贯入心。然后一股暖流弥散开来,身轻化羽。这片羽毛,与周边的山峦夜色融合起来,奏成了奇妙乐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或可让你领悟古人“乐者,天地之和”的意旨所在。

我想这“排云夜宴”,大有潜力,将来面向特殊群体,可开发出客户体验增值或单项有需求项目。想像一下,月夜或星夜(雨夜也无妨),三二好友(有没有古装侍者无所谓),提着盛放若干小菜的或圆或方提篮,拎着一小壶黄山自酿米酒,来到排云亭,面对皓月或星空,面对群山和深壑,喝上几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不是会点燃情绪,很有挣脱肉身和红尘俗世的疗愈效果。彼时,怕不会吟诗,也得嘯上几声了。

同伴司南同学回去后,立马写了篇《排云亭瞻雪》。兹附于此,与同道共賞。

已已年暮春,黄山忽大雪。

余与师友四人自松谷归居排云楼。春月既望,积雪盈尺,天霁云开。是夜更定,五人素袍鹤氅,提夜灯,竹杖 ,木椅,酒食自排云楼欣往。

拾级百余,雾凇凝衣,履下冰碛声碎。来径已雪泥鸿爪,复被新雪没矣。

至排云亭崖边,银涛溯空,吞峰没壑。奇松蟠若虬龙,尽着冰甲,怪石立如神将,遍染霜华。风过石罅,作玉萧声,与雪落松针碎玉声相和。

蹑足排云亭石屋,夜灯煮雪,地果一,玉瓜一,牛炙一,大白一壶。忽亭外有声曰:“此夜焉得有汝等痴人,有肴无酒,有酒无客,如此良夜何?”复邀同饮,五魁八马,大酣。客曰“黄山乃黄帝之山,轩辕容成浮丘三公炼丹成仙之地。”余对“如此仙境,不欲炼丹,吾辈凡人皆亦成仙人也。”问其姓氏,乃丹霞峰挑山客也。

肴尽壶倾,抱别回楼。顾望雪径,唯见竹杖痕曲曲如篆,没入苍茫夜霭中。


云崖霞光

我这里说的“云崖”是实指。云指“云亼”品牌,崖指“崖舍”和“曙光里”,都是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新近开发的全新概念的高山精品民宿。它们坐落在狮子峰麓。云亼 . 曙光里是院落式山奢美宿,背靠狮子峰,左是曙光亭和梦笔生花,右为丹霞峰,向来是黄山观赏日出、迎接曙光的好地方。云亼 . 崖舍则设计为玻璃叠墅,坐拥360度的黄山景观视野,还有古塔古树古门古道古庙,致力把诗意、禅宗美学和现代性转化成可触可感的存在。

虽说白天喝茶,晚上喝酒,是旅游黄山的绝佳享受。但窃以为,在黄山上更适宜的还是喝茶,而非喝酒。在黄山上喝什么茶,自然是喝黄山茶。至于喝茶地方,崖舍和曙光里,无疑是最适宜、最奢侈的地方。我们坐在暖融融的室内,望着窗外厚厚的积雪,配着严选的道地徽州点心,在崖舍喝了祁门红茶,在曙光里喝了太平猴魁,实地体会了把“客话围炉火,僧茶吸涧泉”的疗愈感觉。

黄山生态条件极好,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恰当,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茶对黄山更是情有独衷。从空间上看,黄山的每一条山脉、山峦,每一个盆谷、冲坞,都产茶,都产上等好茶。从行政区划角度,围绕着黄山,几乎是县县都有好茶名茶。从时间上看,黄山采制茶叶历史悠久,甚至很难搞清其起始年代。过去山上有不少寺庙,僧人都采茶制茶,甚至开辟茶园种茶,以满足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明人就有记载“仙灯洞,......洞口古茗数柯,前僧所树,今僧抚育之”。这“前僧”指的是明朝还是可否前溯到唐宋,不得而知。三从品质上看,今天所谓中国“十大”名茶,安徽有四,其中黄山就占三。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境,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明代许楚《黄山游记》:“(莲花庵)庵地平旷约二亩许,四楹三室,左右映带,篱茨甚幽丽。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是也”。

前些年编纂的《黄山志》,在“自然环境”章专门有“植物”一节。认为黄山植物区系有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地理成份复杂、自成特色、特有种类繁多等特点,还列举了植物中的主要物种资源(种子植物)173种,其中即有茶。简注其“分布海拔在1000米以下”,为中国传统经济植物。我觉得这即对也不对,现状是对的,而历史却不然。

如今整个黄山风景区,特别是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已消失。这当然包括了种茶制茶。考其原因,首要的恐怕还是采摘不易。“浮丘山人旧游处,至今万丈青芙蓉,天梯石栈缭以曲,非云非雾常濛濛。朝闻木客嘯其上,夜见山精游其中,人间烟火所不到,云喷雾泄皆神功,一朝抽出珠琲晶,石罅青翠如蒲茸。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缘穜缒索仅得上,十人提篮九则空。由来神物不多有,何怪价与黄金同”(清.俞樾)。高山上茶叶不仅少,而且采摘起来还不安全。其次是生态保护。黄山上多石少土,并不适宜开耕种植各类农作物,包括大面积开展茶叶种植。所以黄山种植茶整体向山脚下,向山谷、盆地、缓坡,乃至洲渚上移动,当然是正确、也是必然的选择,不仅可以保护黄山生态,也可以助力农民降低生产成本,还不影响打响黄山茶叶的高质量品牌,可谓是“三全其美”。现在山下汤口镇的马鞍岗海拔约有800米,鴨坑海拔约700米,那里采摘下来的生片都是生产最好黄山毛峰的顶级原材料。但历史上,黄山更高海拔处也是种茶的。如这曙光里和崖舍所在地方,据说就是原狮子林禅院遗址所在地方,海拔有1630米,历史上就种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曾蒙狮子林禅院“霞光设茶(《徐霞客游记》)”款待。至今黄山高海拔处崖上岩间的野生茶树,也并不鲜见。

但从文化保护传承角度,黄山高海拔地区的茶叶似仍需要重视。黄山头顶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三项桂冠。而茶树是最能体现这三顶桂冠、特别是“双遗产”中文化遗产的植物。前述《黄山志》列了风景区主要“古树名木”143棵,其中并没有茶树。我觉得很遗憾。黄山茶不论从从“名”、从“古”的角度,都是有来历、有来头的,绝不可与那些纯靠炒作成为名茶古茶的其它“茶”可比。嗨,若能将山上的古茶树、野茶树进行调查,标记其数量、树龄、树种、海拔高度、地点等,然后挂牌保护,功莫大焉。甚至择时、择棵适当采撷制作一点,以体现黄山文化的根脉,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体现“清香冷韵”“绝无俗味”的黄山特质,或许具有特别价值。

我转动着手中的杯子,想像着映着黄山霞光的茶色,到底会如何呈现。今天,徐霞客早已离我们远去,那霞光和尚更不知是何许人了。但霞光和尚用来招待徐霞客的茶情和茶叶,却不应失传。

(万以学)